史论史评 廿二史札記   》 捲十八 新舊唐書      張翼 Zhang Yi

  新書改舊書文義處
  河間王孝恭傳:舊書孝恭破降蕭銑,高祖大悅,使畫工圖其貌而視之。案孝恭乃高祖從子,豈不相識而欲圖其貌乎?新書則雲詔圖破銑之狀以進。
  長孫順德傳:舊書順德坐事免,發疾,太宗鄙之曰「順德無慷慨之節,多兒女之情,今有疾,何足問也!」語殊無來歷。新書謂順德因喪女感疾,帝謂其無剛氣,以兒女牽愛。
  許敬宗傳:舊書太宗伐高麗,皇太子定州監國,敬宗與高士廉共知機要。岑文本卒於行所,令敬宗檢校中書侍郎。太宗破高麗於駐蹕山,敬宗立馬於御前,受旨草詔書。是敬宗忽隨太子在定州,忽隨太宗草詔,語殊不明。新書改文本卒,驛召敬宗至行所。
  韋陟傳:舊書陟卒,太常謚為忠孝,顔真卿駁之曰「忠則以身許國,見危致命,孝則晨昏色養,取樂庭闈。不合二行,殊難以成忠孝。」新書改真卿雲「許國養親不兩立,不當合二行為謚。」
  元載傳:舊書載父景升任員外官,居岐州,載母攜載適景升,冒姓元氏,語不可解,然則載本何姓耶?新書云父升本姓景,為曹王妃元氏主田租,請於妃,冒為元氏。
  崔光遠傳:舊書郭子儀與賊戰汲郡,光遠以千人渡河援之。及光遠在魏州,使李處崟拒賊,子儀怒不救,處崟遂敗。此事殊不明析。光遠曾救子儀,子儀何以反怒而不救光遠耶?新書謂子儀戰汲郡,光遠僅以千人援之,戰不甚力,故魏州之戰,子儀怒而不救。
  唐儉傳:舊書儉勸高祖起兵,高祖曰「天下已亂,言私則圖存,言公則拯溺,吾將思之。」新書改雲「喪亂方剡,私當圖存,公欲拯溺者,吾當為公思之。」是竟以公指儉矣。
  王雄誕傳:雄誕本杜伏威之將,其擒李子通、降汪華及聞人遂安,皆伏威降唐後,為唐宣力也。舊書先敘明高祖詔伏威,使雄誕討之,故下文戰功俱是為唐盡力。新書不先敘明,則此等攻討全是為伏威矣。雄誕造遂安壘,諭以國傢威靈,所謂國傢者,唐耶?伏威耶?
  魏徵對太宗忠臣、良臣之論,舊書云「良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傢國並喪,空有其名。」新書改雲「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傳承,流祚無疆;忠臣身嬰誅夷,君陷昏惡,喪國夷傢,祇取空名。」不過竄改數字,無他意義。
  傅奕請除釋教疏,舊書有雲「齊朝章仇子他上表言僧尼寺塔糜損國傢,為諸僧附會,宰相對朝讒毀諸尼,依托妃主,潛行謗讟,遂死西市。」言因諫佛事為僧尼傾陷也,語已不甚明。新書改雲「章仇子他言,僧尼塔廟,外見毀宰臣,內見嫉妃嬙。」尤不可解,並失本意。
  李光弼傳:舊書光弼命荔非、元禮出勁卒於羊馬城以拒賊。新書謂遣元禮戰羊馬,賊大潰。羊馬城去城字,但雲戰羊馬,成何語耶?
  盧汝弼傳:舊書太原使府有竜泉亭,汝弼父簡求節制時,手書一詩在亭之西壁。汝弼復為亞帥,每亭中宴集,未嘗居賓位,但西嚮俯首而已。新書改雲太原府子亭,其父簡求所署多在,每宴亭中,汝弼未嘗居賓位。轉不明析。
  甘露之變,舊書本紀書仇士良率兵誅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十余家。案是時李訓見事敗,即出奔。鄭註亦尚在鳳翔,非同日被殺也。新書先書壬戌,李訓謀誅宦官,不剋,出奔。戊辰,鳳翔監軍殺鄭註。較明。然李訓出奔後,仍被殺。又不書。又涯等被殺,朝中無宰相,乃以鄭覃、李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新書覃、石入相,反敘於士良殺朝臣之前,亦誤。蓋舊書以甘露之變係之壬戌,新書則係之乙醜,故有此誤也。
  新書盡刪駢體舊文
  歐宋二公不喜駢體,故凡遇詔誥章疏四六行文者,必盡刪之。
  如德宗奉天之詔,山東武夫悍卒無不感涕。討李懷光之詔,功罪不相掩,亦麯盡事情。而本紀皆不載,並陸贄傳亦無之。
  其列傳內,如李密討隋帝檄文,祖君彥之詞也。
  徐敬業討武後檄文,駱賓王之詞也。
  太宗徐賢妃諫伐高麗及興土木一疏。
  封常清臨死謝表。
  代宗獨孤後崩,帝命常袞為哀册文,情詞凄惋,時稱絶作。
  李剋用收復京城後,楊復光所上露布,列諸將功伐最詳贍。
  此皆傳誦至今者,而各傳皆不載。惟徐賢妃疏則節數語存之。至如舊書畢構傳,有詔歷數貪吏之弊,最為切中,亦以其四六而刪之。(詔雲「邑屋之間,囊橐俱竭,或地有椿幹梓漆,或傢有畜産資財,即被暗通,並從取奪,若有吝(吝),即因事以繩,粗杖大枷,動傾性命,懷冤抱痛,無所訴陳。)
  夫一代自有一代文體,六朝以來,詔疏尚駢麗,皆載入紀傳,本國史舊法。今以其駢體而盡刪之,遂使有唐一代館閣臺省之文不見於世,究未免偏見也。
  惟凌煙閣續圖功成一詔係駢體,獨全載於李晟傳,則以事本嚴重,非四六之詔不足相稱。此正宋子京相題之巧。
  其他駢體中有新語不忍棄者,則寧代為改削存之。
  如薑皎當玄宗為臨淄王時,即傾心擁戴,幾得重禍。帝登極賜之詔雲「否當其晦,則滅宗毀族,朕負之必深。泰至其亨,則如山如河,朕酬之未補。」新書改雲「否當其晦,則必滅乃宗,泰至其亨,則所酬未補。」
  又王志諫論太寬不可為政,疏有雲「人慢吏濁,偽積贓深,若以寬理之,何異命王良禦駻,捨銜策於奔踶;請俞跗攻疾,停藥石於膚腠。」新書改雲「捨銜策於奔踶,則王良不能禦駻;停藥石於膚腠,則俞跗不能攻疾。」語自較勝。
  又如昭宗為劉季述所廢,幽於宮中,反正後,罪狀季述之詔,有雲「幽辱之時,要紙筆則恐作詔書;索錐刀則慮為兇器。朕所禦之衣,晝服夜浣。嬪嬙公主,衾綢皆闕。緡錢則貫陌不入,繒帛則尺寸難求。」新書不載此詔,卻即用詔中語,敘帝幽辱之狀,謂「帝衣晝服夜浣,食自竇進,下至紙筆銅錢,亦疑作詔書兇器而不與。時方寒,公主嬪禦無衾纊,哀聞外廷。」此可見子京於四六不欲存,又不忍棄,委麯斡旋之苦心矣。
  又郭虔瓘傳獨存駢體一詔,乃玄宗以虔瓘與阿史那獻不協,特為和解者。此無甚關係而獨存之,則以舊書虔瓘傳無此詔,故轉補之,以見其采掇之博也。
  其他如章疏之類,有關政體治道者,或就四六改為散文,或節其要語存之,固未嘗概為刪汰。此則子京用意之深,不以文詞而沒其議論耳。
  新書好用韓柳文
  歐宋二公皆尚韓柳古文,故景文於唐書列傳,凡韓柳文可入史者,必采摭不遺。
  張巡傳則用韓愈文。
  段秀實傳則用柳宗元書逸事狀。
  吳元濟傳則用韓愈平淮西碑文。
  張籍傳又載愈答籍一書。
  孔戣傳又載愈請勿聽致仕一疏。
  而於宗元傳載其貽蕭俯一書、許孟容一書、貞符一篇、自儆賦一篇。
  可見其於韓柳二公有癖嗜也。
  又於劉禹錫傳載其所自作子劉子一篇,以見其處境之志。
  杜牧傳載其罪言一篇,以見其經世之才。
  此皆文人氣類相惜,有不期然而然者。
  白居易傳:舊書載其與元稹書,極敘作詩之功及得名之處。後移忠州,與稹相遇於夷陵,流連文酒,寫木蓮枝圖以寄朝士。晚歸東都,作池上篇,寄興樊素、小蠻。及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等事。新書則一切刪之,專敘其疏諫吐突承璀不可將兵;獻虞人箴以儆穆宗好獵;並措置河朔,請令李光顔將兵,裴度鎮太原等疏。與舊書命意迥別。蓋舊書專表其詩才之高,襟懷之曠,置之恬淡一流。而新書則欲着其立朝丰采議論,以見文人中自有名臣,此又景文深意也。
  新書詳載章疏
  新書於舊書內奏疏當存者,或駢體,或雖非駢體而無詞過多,則皆節而存之,以文雖蕪而言則可采也。
  其節存者:徐賢妃諫興師動土木一疏、李大亮諫賑突厥一疏、房玄齡諫伐高麗一疏、褚亮論九廟七廟一疏、諫獵一疏、於志寧諫太子承幹書及緩刑等疏、許敬宗薦張元素、令狐德棻等一疏、劉仁軌奏戰士不被恩賞難於用命一疏、高季輔應詔陳時政損益五篇、韋承慶諫太子賢一疏、明堂災一疏、韋嗣立修學校、止刑殺、禁封戶等疏、徐彥伯樞機論、薛登選舉過濫一疏、韋湊該駁改葬節愍太子一疏、張廷珪諫造大像一疏、楊綰請復古孝廉一疏及公卿大臣核議一疏、郭子儀辭尚書令一疏、王嶼傳內梁鎮諫詞祭一疏、皇甫鎛傳內裴度諫其入相一疏、竇參傳內參既貶,德宗欲殺之,陸贄諫以為殺之太重一疏、陸贄傳內諫設瓊林大盈庫一疏、蕭仿諫作佛事一疏。此皆因舊疏繁蕪而刪存其要語者也。
  他如魏徵傳:徵與封德彝在太宗前論大亂之後易為治及戒土木、論刑賞、君子小人不宜參用、十漸十思等疏。馬周傳:論大安宮宜崇奉、太廟宜親祀、刺史不可世襲、樂工不可賜官、太子宜預教、官令須慎選等疏。魏元忠傳:論文武二途一疏。凡舊書所有者,仍一字不刪。
  並有舊書所無而新書補出者:
  張九齡傳載其重守令一疏,見當時重內輕外之弊也。
  宗楚客傳載其陳符命一疏,以見其求媚也。
  張廷珪傳載其諫襲回鶻及買蕃馬二疏,以其有關於邊備也。
  崔渙傳載其劾元載一疏,所以着載之惡、渙之直節也。
  李晟傳:收京後,李懷光尚據河中,載晟所奏懷光有不可赦者五,見晟之公忠體國也。
  至如高郢傳載其諫營章敬寺一疏、杜佑傳載其省官節用一疏、程元振傳載柳伉劾元振一疏,亦皆有關國計利害,民生休戚,未嘗不一一着於篇。此正宋子京作史之深意,非徒貴簡淨而一切刪汰也。
  新舊書互異處
  本紀:
  儀鳳二年(高宗),劉審禮與吐蕃戰於青海,敗績。舊書書審禮被俘。新書云審禮死之。
  開元四年,突厥可汗默啜之死。舊書為拔曳固所殺,傳首京師。新書子將郝靈佺斬默啜。
  二十年,敗奚契丹,獻俘闕下。舊書信安王禕獻俘。新書謂忠王瀎獻俘。是時瀎為元帥未行,禕為副元帥敗敵。新書以主帥為主,舊書則從實也。
  天寶十一載,李林甫死。舊書李林甫薨於行在所。新書李林甫罷案。是時林甫從駕驪山,死於邸,生前未嘗先罷官也。其後削奪官爵,則死後事,乃先書罷,殊無據。
  永泰元年(代宗),郭英乂之死。舊書劍南節度使郭英乂為兵馬使崔旰所殺。新書崔旰反,節度使郭英乂奔於靈池,普州刺史韓澄殺之。
  成汭之死。舊書汭以舟師援鄂,而雷彥恭乘虛襲陷江陵,軍士聞之皆潰,汭投水死。新書汭與楊行密戰於君山,死之。
  哀帝之立。舊書蔣元暉矯宣遺詔,立輝王祚為皇太子,即位。新書朱全忠已殺昭宗,矯詔立輝王為太子,即位。
  列傳:
  邵王重潤之死。新書本傳:中宗子重潤與女弟永郡主及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出入宮禁,後怒,杖殺之。武延基傳云:與重潤等竊議,皆得罪,縊死。二傳杖與縊,稍不符合。舊書張易之傳則雲:重潤等竊議二張,後付太子自鞫問(中宗時為太子),太子並縊殺之。武延基傳又云:武後鹹令自殺。是二傳一以為中宗所縊死,一以為後令自殺,又不符合。蓋中宗之殺之,或令自殺,皆迫於武後之威也。新書竟書武後殺之,較為直截。
  史朝義之死。舊書朝義敗投幽州,偽範陽節度李懷仙於莫州擒之,送款來降。新書朝義走莫州,欲决死戰,田承嗣請身守莫州,勸朝義至幽州,以懷仙之師來戰,朝義乃以老母幼子為托,而自往幽州。至範陽,懷仙部將李抱忠不納,朝義謀走入蕃,懷仙招之至幽州,縊死。是朝義被擒在幽州,非莫州也。
  楊思訓之死。舊書謂慕容寶節置妾於別室,邀思訓飲,思訓責以不宜背妻寵妾,妾怒,密置毒酒中,思訓飲盡便死。新書則謂寶節邀思訓謀亂,思訓不敢答,寶節懼其泄,遂毒之死。
  裴、馬。舊書裴行儉與李敬元同典選,有能名,時稱裴、李。新書行儉與馬載同典選,時稱裴、馬。案新唐書盧從願傳謂高宗時,吏部稱職者,裴行儉、馬載。至是從願與李朝隱典選,亦有名。故號前有裴、馬,後有盧、李。
  王仙芝之死。舊書謂仙芝敗宋威,朝廷以王鐸代威討賊,斬仙芝首獻闕下。是斬仙芝首者鐸也。新書謂仙芝攻洪州,宋威往救,敗仙芝於黃梅,斬賊五萬,獲仙芝,傳首京師。則斬仙芝者乃威也。
  上官儀之死。舊書謂儀為許敬宗誣其與梁王忠通謀,遂賜死。新書謂武後既得志,帝為所製,欲廢之,召儀使草詔,左右奔告後,後自訴,帝羞縮曰「儀教我。」由是敬宗誣構之死。
  盧奐治廣州,有清節。舊書謂開元以來,廣府清白者,惟宋璟、裴先、李朝隱及奐四人。新書謂朝隱、璟及奐三人。
  哥舒翰之死。舊書謂火拔歸仁執翰送安祿山,降之,祿山閉翰於苑中,潛殺之。新書謂廣平王收東京時,安慶緒挾翰渡河而北,及敗,乃殺之。
  第五琦之為租庸使。舊書賀蘭進明令琦入蜀奏事,玄宗即令勾當(擔當)江淮租庸使。是玄宗所授也。新書謂肅宗在彭原,琦為進明來奏事,帝即令勾當江淮租庸使。是肅宗所授官也。
  李揆之死。舊書謂揆奉命為入蕃會盟使,行至鳳州,卒。新書謂揆至蕃,其酋問曰「聞唐有第一李揆,公是耶?」揆恐被留,乃曰「彼揆豈肯來耶?」歸至鳳州,卒。是揆入蕃後,始卒於歸途也。
  韋見素傳。舊書載其為楊國忠所引,在相位無所是非,但署字而已,遂至兇鬍犯順。不措一詞。新書則謂安祿山請以蕃將代漢將,見素謂「難將作矣!」明日,與國忠入見,極陳反狀。是見素未嘗無言者。蓋其奏祿山必反,亦附合國忠意耳。然舊書傳論又謂「見素直言極諫,而君不從,獨正犯難而人不咎,時論謂其取容(討好他人以求容身)於國忠,不知其時勢之不能匡救也。」則又與本傳異。豈本傳乃國史原本,而傳論則修史者之平心持論耶?
  呂渭傳。中書省有枯柳,德宗自梁洋回,柳再榮,時以為瑞柳。渭試進士,以之命題。舊書謂上聞而嘉之。新書云上聞之,不以為喜。
  姜公輔傳。舊書謂不知何許人。新書謂愛州日南人。
  陽惠元傳。惠元為李懷光所襲,出奔,懷光遣冉宗追之。舊書謂惠元計窮,父子三人並投井中,冉宗俱出而害之。新書謂惠元被發,襢而戰死,二子晟、皓匿井中,遇害。
  韓遊傳。舊書謂德宗避京師之亂,倉猝出幸奉天,遊率兵赴難,自幹陵北嚮醴泉,拒朱泚。會有人自京來,言泚兵旦夕當至,上遽令追遊來奉天。遊甫至,泚兵亦至,遂拒戰。是遊之至,由德宗召之也。新書謂遊趨醴泉,有詔赴便橋,而途遇泚兵,遊欲還護奉天,中使翟文秀曰「吾兵至奉天,賊兵亦隨至,是引賊逼君也,不如壁於此拒之。」遊曰「賊兵多,抗我於此,猶能分兵至奉天,不如先入衛。」遂還奉天,泚兵果至,遂與戰。是詔令赴便橋,而遊以救駕為急,自赴奉天也。
  劉稹傳。舊書謂稹拒命時,其從父故節度使從諫妻裴氏召諸將妻入宴,裴泣謂「諸將妻歸各語汝夫,勿忘先相公之拔擢,吾今以子母為托。」諸婦皆泣下。故諸將為稹盡力。後稹伏誅,裴氏亦以此極刑。新書則謂從諫妾張氏素有憾於裴,誣奏裴語如此,陷之極刑。
  李師道傳。師道死。舊書謂其妻魏氏出傢為尼。新書謂魏氏沒入掖廷。
  王鐸傳。舊書謂黃巢之亂,官兵收京城,封鐸晉國公,加中書令,以收京諸將功伐,令鐸量其高下,承製爵賞。下又云巢出關時,溥請身討之,乃以溥為都統,罷鐸都統之任。是收京時,鐸正為都統也。新書則謂巢戰數敗,宦官田令孜知賊必破,欲使功歸於己,乃構鐸罷為檢校司徒,鐸功將就,而以讒見奪,然卒因其勢,不數月遂平京師。是鐸於未收京之前,已罷都統矣。案收京露布(捷報)係宦者楊復光所上,而無鐸名,鐸早罷都統矣,舊書應誤。
  王龜傳。舊書龜觀察浙東,江淮盜起攻郡,為賊所害。是龜被賊殺也。新書但雲徙浙東觀察使,卒贈工部尚書。則似未被害者。
  元稹傳。舊書謂稹宿敷水驛,與內官劉士元爭廳,為士元擊傷面。新書謂中人仇士良至,稹不讓,中人怒,擊稹傷面。案白居易救稹疏亦謂與劉士元爭廳。而新書云仇士良者,蓋士元隨士良至而擊稹耳。(仇士良傳亦言與稹爭廳。則是時士良實親至敷水驛也。)
  李紳傳。舊書謂李錡闢紳為掌書記,紳不就,錡怒,將殺之,遁而免。新書謂錡脅中使奏留己,召紳作疏,紳陽懼,至不能成一字,下筆輒塗去,錡註白刃令易紙,終不成,乃召許縱為之,而囚紳獄中,錡敗乃免。
  路岩傳。岩為相,委親吏邊諴與郭籌相倚為姦。舊書云事敗出為成都尹,改荊南,尋罷之。新書謂事敗貶新州,賜死,剔取其喉。先是岩奏賜死者,當剔喉以驗,至是自及之。
  憲宗之弒。舊書謂宦者陳宏慶。新書作陳宏志。舊書宏慶等弒逆。不言王守澄。新書謂守澄與宏志等弒帝。
  楊復光傳。舊書謂復光監軍討賊,遣吳彥宏諭降黃巢,巢即令尚君長等奉表歸國。宋威害其功,並兵擊賊。巢怒,復作剽。新書謂復光諭降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長出降。宋威密請誅君長,故仙芝復叛。案是時仙芝為賊首,巢其將校也,復光諭降是仙芝明甚。
  張巡傳。舊書謂蒲州河東人。新書謂鄧州南陽人。
  鄭畋傳。舊書畋鎮鳳翔,病,乃表薦李昌言,詔可之,召畋赴行在。新書黃巢據京成,畋移檄討之,遣大將李昌言率兵嚮京,昌言反兵襲畋,畋登城謂曰「吾方入朝,公能為國討賊則可矣。」乃委軍而去。通鑒與新書同。
  王重榮傳。新書宦官田令孜以重榮不肯歸????池,供禁軍使朱玫討之。重榮率李剋用以兵來戰於沙苑。禁軍大敗。(通鑒同)舊書但雲沙苑之戰,禁軍為重榮所敗,令孜挾天子幸寶雞。李剋用聞之,乃與重榮入援京師。一似沙苑之戰,剋用不與其事,及帝出奔後,始起兵勤王者。此或後唐修史時,為剋用諱耶?
  新舊書各有紀傳互異處
  舊書本紀:幽州軍亂,逐節度使史元忠,推陳行泰為留後雄武軍使。張絳奏「行泰不可為帥,請以本鎮軍討之。」許之,遂誅行泰。詔「以絳主留後務,仍賜名仲武。」是絳即仲武也。而新書則陳行泰殺史元忠,張絳又殺行泰,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討絳,朝廷因命仲武為節度。是絳與仲武判然兩人。及考舊書張仲武傳,史元忠為行泰所逐,行泰又為絳所逐,適仲武遣吏吳仲舒奉表至京,宰相李德裕問故,仲舒謂「行泰、絳皆客將,故人心不附,仲武本舊將,素抱忠義,可為帥。」德裕乃奏以仲武為節度使。是舊書列傳內,亦未嘗以絳與仲武為一人。而本紀乃謂絳賜名仲武,此紀傳互異之顯然者。合新書列傳及通鑒核之,此舊書之誤,在紀不在傳也。
  新書本紀:殺梁郡公李孝逸。案新書孝逸傳,討徐敬業有功,後為武三思所讒,將置之死,後念其舊功,免死流儋州。舊書孝逸傳亦然。是孝逸未被殺也,此新書之誤,亦在紀而不在傳也。
  新舊書誤處
  嚴武傳:舊書肅宗收長安,以武為京兆少尹,因史思明阻兵,不之官,優遊京師。案長安即京兆也,既收長安,何以不能赴京尹之任?史思明並未據長安,何以因其阻兵,遂不赴任京兆?此必誤也。蓋是東都少尹耳。是時史朝義尚據東都,如劉晏亦除河南尹,以盜據都城,乃寄治於長水,然則武所除少尹,當是河南也。新書則雲已拜京兆少尹,坐房管事,貶巴州刺史。然則舊書所云,以賊阻不之官者誤。
  魯炅傳:炅守南陽一年,與賊將田承嗣等日夜拒戰,力不支,乃率衆突圍出,投襄陽。新舊二書皆同。是炅已走襄陽矣。而虢王巨傳,巨奉命節度河南,詔「貶炅為果毅,以來瑱代之。」巨奏曰「若炅能守孤城,功足補過,則何以處之?」玄宗曰「卿隨宜處置。」巨至內鄉,賊解圍走,巨乃至南陽宣敕「貶炅,削其章服,令隨軍效力。」其暮,以恩命仍令炅復位。據此,則炅尚在南陽也。來瑱傳亦謂炅守南陽,詔以瑱代之。虢王巨奏炅能守南陽。乃詔各復本位。下又云:賊攻南陽纍月,瑱救之,為賊所敗。是炅亦尚未失南陽。數傳核對,俱不符合。當是巨至南陽時,炅尚守城,賊暫退去,其後又來攻,瑱救之,又為賊所敗,炅於是走襄陽耳。
  郭子儀傳:新書代宗即位,子儀懼程元振讒,乃裒肅宗所賜詔敕千餘篇上之。案舊書子儀表代宗雲「陛下貽臣詔書一千餘篇,自靈武、河北、河南臣所經行,蒙賜手詔敕書凡二十捲,昧死上進。」是代宗為廣平王與子儀同收復兩京時,軍中往來手札也。代宗既即位,故即謂之詔敕。新書以為肅宗詔敕,殊誤。
  舊書興元元年(德宗),李抱真、王武俊破朱滔於京城東南,擒其偽相朱良佑、李俊等,滔遁歸幽州。案朱泚、朱滔、武俊、抱真、田悅、田緒等傳,是時泚因涇師之變,僭據京城,其弟滔及武俊、田悅等方連衡抗朝命,泚遣人册滔為皇太弟,使發兵趨洛陽,與己合勢。滔率兵而南,悅托詞不助兵,滔怒,遂攻其貝州,武俊、抱真以滔強橫難共事,遂合兵襲滔,大敗之,朱良佑等被執,滔遁歸幽州。是滔至貝州即敗去,未嘗近京城也。新書武俊等傳則謂敗滔於經城。田緒傳又謂與武俊等敗滔於涇城。然則舊書所云京城東南者,蓋經城、涇城之訛也,其地當在貝州耳。而新書本紀此戰之前,又書渾瑊及朱滔戰於武川亭,敗之。朱滔自貝州敗後,即歸幽州,而武川亭,武功地也。滔既未到京西,何得有與瑊戰武川之事?據瑊、泚二傳,是時德宗在梁洋,瑊為行營副元帥,李晟方圍泚於京城,瑊自行在來援,泚遣韓旻、宋歸朝、張庭芝等來寇武功,瑊與吐蕃兵敗之武川亭,斬首萬計。是瑊武川亭所敗乃泚將而非滔也。而云瑊與滔戰武川亭,此又新書之誤也。或書云與泚戰而訛刻為滔耳。(歐書賊將必書賊首名,或以泚所遣將,即書為泚)
  新舊書刻本各有脫誤處
  舊書張巡傳:安祿山陷河洛,許遠守睢陽,賊將尹子奇攻圍經年,巡以雍丘小邑,儲備不足,大寇臨之必難保,乃引卒詐降。至德二年正月也(肅宗)。玄宗聞而壯之,授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案巡方詐降,何以玄宗聞而壯之。蓋巡以雍丘難守,故詐降以出,而並兵於睢陽,與遠同守,故帝聞而嘉之耳。新書巡在雍丘,餉路絶,乃拔衆保寧陵,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合兵,遣雷萬春、南霽雲等戰寧陵北,殺賊萬人,有詔拜巡主客郎中、河南節度副使。正此事也。而舊書云雲,此必有行墨脫落之處。
  新書李光顔傳末忽敘宋威、曾元裕討王仙芝一事,大將張自勉表請討賊,詔乘傳赴軍。威忌自勉,請以隸麾下,欲以事殺之。宰相知其謀,不聽,乃以自勉代元裕。案仙芝之亂,距李光顔已將百年,與光顔何涉?而係其事於光頻傳後,此亦必錯誤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廿二史札記捲一 史記 漢書捲二 史記 漢書捲三 史記 漢書
捲四 後漢書捲五 後漢書捲六 三國志捲七 三國志 晉書
捲八 晉書捲九 宋齊梁陳書捲十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一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捲十二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三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四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五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六 新舊唐書捲十七 新舊唐書捲十八 新舊唐書捲十九 新舊唐書
捲二十 新舊唐書捲二十一 五代史捲二十二 五代史捲二十三 宋遼金史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