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揭秘竜脈玄機細品皇朝興衰:皇朝天運 》
六朝古都(1)
嚮斯 Xiang Si
紫禁城先後有兩座,一座是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南京紫禁城,一座是明成祖建造的北京紫禁城。
南京,古稱建康、建業、金陵、應天等,有40多個名稱。這裏地勢險要,虎踞竜盤,人稱其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朝。詩人描述: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州。六朝是指三國時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
南朝建康城平面想象圖建康即今南京,是六朝古都,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先後建都於此,前後凡360年。孫吳時建康都城稱為建業,位於今南京市中部玄武湖南。城周約二十裏。東晉、南朝時也大致相同。
建業城呈方形,每邊長約五裏。從南垣中門宣陽門直至淮水,形成一條五裏長的中軸綫,稱為苑路,就是禦街。孫吳時著名的太初宮位於城西。太初宮周環三百丈,共開八個門:公車門、蒼竜門、白虎門、玄武門、大航門、升賢門、左掖門、右掖門。正殿是神竜殿。太初宮東部,孫皓建有昭明宮。昭明宮周五百丈,正殿是赤烏殿。
建業城除了太初宮、昭明宮外,還有著名的南宮、西池、苑城。南宮是太子宮。西苑係太子孫登所建,東晉明帝做太子時進一步修繕,並造樓養士,時稱太子西池。苑城又稱建平園。
孫吳都城建業,最初界竹籬,後來用土墻籬門,到齊高帝以後,開始立六門都墻。東晉南渡以後,定都建康。從晉成帝開始,在建康營建新宮,名為建康宮。東晉皇室是魏晉舊族,建康城基本上仿照曹魏鄴城和魏晉洛陽城的佈局,形成了中國都城所獨有的中軸綫佈置主殿、兩邊建築對稱的風格。
東晉建康城凡十二門。建康宮周長八裏,佈局仿照魏晉洛陽宮室。其正殿是太極殿。太極殿凡十二間,象徵一年十二月,兩旁有東西二堂。太極殿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寬十丈,殿前方庭六十畝。太極殿是皇帝理政的地方。太極殿後是顯陽殿,是皇后的居室。
東晉建康宮,宮垣凡兩重。梁時增為三重。宮城北部是苑囿區。東晉在雞籠山修華林園,在舟山有北郊壇、藥園。
劉宋時,在玄武湖修三神山;並在華林園內造景陽山,引玄武湖水入華林園天淵池,通嚮建康宮。南梁以前,華林園內有景陽山、武壯山、景陽樓、靈曜殿、興華殿、風光殿、日觀臺、琴堂、芳香堂。梁武帝時,又造重閣,上名重雲殿,下名興光殿、朝日樓、朝月樓。
數千裏的長江,源自青海,穿越三峽,過荊襄,跨江漢,連通吳越,氣勢磅礴,浩浩蕩蕩。寬闊浩渺、深不見底的長江下遊,衹有兩處易渡的渡口,一個是采石渡,一個是瓜洲渡,這裏有京口、采石、廣陵、歷陽等重鎮環繞,而這兩個重要的渡口之間,夾護着兵傢必爭之地的古都金陵。
氣勢磅礴、浩浩蕩蕩的長江,穿越三峽,過荊襄,跨江漢,連通吳越,最後流入東海。南京位於長江下遊的中心,坐落在寧鎮山脈西部的丘陵地帶。這裏地理優越,形勢險要,是道士們驚呼的帝王之都。
南京北臨長江,江北是廣阔的江淮平原,京口、廣陵、壽春、徐州等歷史名城拱衛羅列。三面環山,西接層巒起伏的皖浙山脈,東連肥沃的太湖平原。上通巴蜀,下連吳越,東出大海,西南可達宣城、徽州。
南京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山環水繞,氣勢非凡。寧鎮山脈逶迤蜿蜒,在南京東北郊形成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高達448米,稱為鐘山。鐘山餘脈連綿,縱貫城市東北,直達江邊,沿途跌宕起伏,依次為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鼓樓崗、五臺山、石頭山等。鐘山色澤深褐,紫氣恢弘,巍峨壯麗的山巒氣勢磅礴,遠遠看去猶如一條巨竜橫臥於江邊,又稱紫金山。臨江聳立的石頭山,清涼可人,又稱清涼山,山岩陡峭,山勢險峻,如同猛虎盤踞江邊。
南京據山為城,臨江為池,持長江為天塹,倚山河之險,有王者之氣,自然是方士眼中的帝王之都。早在戰國時,越王滅吳,在今南京中華門西南長裏一帶建築城池,稱為越城。城剛建成,楚威王率領大軍兵臨城下。一直所嚮披靡的楚軍,在越城遭遇頑強抵抗,楚軍傷亡慘重。楚滅越,楚威王對楚軍的損失大惑不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
|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前言(1) | 前言(2) | 第一個通曉風水術的君主(1) | 第一個通曉風水術的君主(2) | 第一個通曉風水術的君主(3) | 風水之都(1) | 風水之都(2) | 竜脈(1) | 竜脈(2) | 三竜雲氣 | 華陰形勝 | 竜首山王氣(1) | 竜首山王氣(2) | 竜首山王氣(3) | 鳳鳥後裔 | 膏腴沃土 | 六朝古都(1) | 六朝古都(2) | 六朝古都(3) | 三重宮闕 | 八朝古都(1) | 八朝古都(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