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感動世界的三位女性傳記   》 第19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4)      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

  當今世界,人們會運用很多諸如PRA等工具,去做很多分析,分析貧睏的原因,尋找消滅貧睏的辦法。然而,忒瑞莎修女卻是這樣看待貧窮的:
  "貧窮是你和我的創造,是我們拒絶與人分享的結果。上帝沒有創造貧窮,他衹創造了我們。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放棄貪婪,那麽,這個問題永遠得不到解决。"
  "人類缺少愛心是導致世界貧窮的根本原因,而貧窮則是我們拒絶與他人分享的結果。既然世上的一切都來自上帝的恩賜,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那麽,當有人在饑餓和貧睏中苦苦掙紮的時候,富人便沒有權利獨自支配自己多餘的財富。"
  忒瑞莎修女因此覺得:一切必須分享,因為一切都來自上帝。沒有人分享的愛是沒有意義的。同樣,未曾與人分享的物質也是沒有意義的。忒瑞莎修女有一個奇特的運算邏輯,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但事實上合乎自然,我們分什麽東西給人,什麽東西就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她們越是給予,她們反而越是豐富有餘。無論是金錢、食物還是仁愛與信賴。就像她們不斷地施愛予人,但她們心中的愛,卻不會因為施予而匱乏,相反,衹會越來越豐滿。
  因此,她和她的修女們從不留存在任何東西,在仁愛傳教會裏,每個修女所擁有的全部個人財産,就是一枚十字架,幾本經書,三套滾着藍邊的白色會服,一雙涼鞋,一床鋪蓋,一個搪瓷碟子,一塊肥皂,一個洗漱盆,一隻寫有號碼的鐵桶--用來存放所有的東西。
  這種貧窮,並不僅僅局限於物質,還意味着一種心靈的貧窮,即倒空自我,打碎自我,在一切的事情上,清除名利心、虛榮心等等。她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然後選擇為最微小的那一個而做--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與此同時,以最微小的方式去落實她的服務。
  她說:"除非你過貧苦者的生活,否則你如何瞭解他們?如果他們對食物不滿,我們可以說我們也吃同樣的東西,如果他們說熱,我們也有一樣熱。他們赤腳走路,我們也是。他們衹有一桶水,我們也是。他們排長隊,我們也排。我們衹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們。如果我們能用行動證明,我們其實也可以和他們過一樣的生活,那麽,他們就會嚮我們敞開心靈。"
  她不相信制度,忒瑞莎修女在談到一些社會問題是,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現代人迷失在制度裏了,的確如此,我們對制度的依賴,已經遠遠超過對上帝的依賴,以及對人類之愛的依賴。"
  也就是說,她拒絶使她的服務制度化、設施化、專業化……她認為,如果有兩三個做醫生的義工願意免費值班就夠了。多年來,她從不添置治療方面的任何設備,哪怕是一架顯微鏡。雖然顯微鏡可能對快速診治某些疾病特別有用,但她卻認為:這看起來她們像是為了更好地為病人服務,但用不了多久,設施就會變得比病人更為重要。因為有了設施,就必然要對病人做出選擇。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勢必會成為醫院的首選。而那些註定要死的病人,則一定會被排斥在醫治之外,即便醫院和醫生願意幫助他們,但設施是有限的。
  在修女們看來,從來就不存在"不能再被收留者",人人都可以再被收留,衹要他需要。但是,如果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事業被設施化,制度化,那麽,這種無條件的再收留服務,勢必會受到限製。
  因此她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及在貧窮表面下的東西:尊嚴與關愛。
  "在我看來,個人才是重要的。要愛一個人,我們就必須與他親密接觸。假如我們要湊足一定的人數纔開始工作,我們就會迷失在數目裏,而無法全面照顧和尊重個人。我衹相信個別的接觸,每一個人對我而言都是基督,他是那時那刻世上唯一的一個人。因為基督衹有一位。"
  窮人餓了,不衹是希望有一塊面包,更希望有人關愛;窮人赤身露體,不衹是需要你給他一塊布,更需要你給他人所應有的尊嚴。在忒瑞莎修女面前,他們纔感到自己不是一粒可有可無的塵埃,而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一個人。
  忒瑞莎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於她在物質上如何幫助了窮人--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機構每天都在致力於解决窮人的生存問題,而在於她始終堅信:窮人也是有尊嚴的。不僅如此,她還付出了一生的艱苦努力,在窮人凄慘卑微的外表下,尋找和發現他們的尊嚴。
  我不贊成做大事
  忒瑞莎修女對任何工作都是滿懷喜樂的去做,衹要能幫助他人所需,任何工作對她都永遠是快樂的、高尚的。她走到哪裏,就將微笑和喜樂帶到哪裏,人們說她的微笑就是一種祝福,她那令人神往的溫暖和親切具有極大的鼓舞和撫慰力量。
  她的病人們喜歡她,每當她去看望他們時,他們便蜂擁嚮前,把她包圍起來,那些不能行動的人也喊着:"修女,修女。"衹要與她保持某種聯繫,他們就能感到平安、喜樂和希望。
  忒瑞莎修女說過:"我不瞻顧衆人,而衹照料個體。"在她心中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具有無限的價值,都需要她付出全部的愛。
  她說:"我不贊同做大事,在我看來,個人才是重要的。要愛一個人,我們就必須與他緊密接觸。假如我們要湊足一定的人數,纔開始工作,我們就會在數目中迷失,無法全面照顧和尊重個人。我衹相信個別的接觸,每一個人對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時那刻世上的唯一的一個人,因為基督衹有一位。就讓我們成為神慈愛的活見證:面容中有慈愛、目光中有慈愛、笑容中有慈愛、親切問安中有慈愛。在貧民窟中,我們對窮苦大衆而言,就是神恩慈的光。我們對小孩子、貧睏者,和所有受苦和孤單的人,都要常常展露笑容。讓他們不但得到你的關懷,也感受得到你的愛心。讓我們見面時彼此微笑致意。微笑是愛的開端。如果我們帶着一張苦瓜臉去他們(窮人)那裏服務,衹會讓他們感到更加沮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第2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1)
第3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2)第4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3)
第5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4)第6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5)
第7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6)第8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7)
第9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1)第10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2)
第11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3)第12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4)
第13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5)第14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6)
第15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7)第16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1)
第17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2)第18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3)
第19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4)第20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5)
第21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