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在阳和一战中侥幸逃脱,亲眼见识了也先部队的厉害,于是劝谏王振不要意气用事,三思后行。王振见自己的同僚兼亲信泪流满面地劝自己回朝,心里也害怕起来,但是事已至此,这么回去有何颜面。郭敬看王振还犹豫不决,便提醒他,也先善于带兵,此次后退绝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设好陷阱,引诱明军自投罗网。也许郭敬心里也不信任王振的带兵能力,统率无能累死三军。他深知这场战争并不是人多就可以胜利,当年赵云带领几个人用一出空城计,大败曹操的万人大军,一个有谋略的军事家抵得过千军万马。况且现在退兵,正好以也先撤兵为由,不算败绩。如若无功前行,到时候难以收场。王振左思右想决定听从郭敬意见,下令退军。
八月初二,明军到达大同的第二天,便开始了班师的道路。明军如果经大同取道居庸关,便可以顺利地回到北京。然而王振却要带着英宗回自己的蔚州老家,让家乡人民看一下什么叫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大军只能按照王振的路线改道紫荆关。明军表面上是撤退,其实是在逃难,一路上慌乱不堪,踩坏了不少庄稼。王振一看,怕也踩坏了家乡父老的田地,便在距蔚州40里时,又改了主意,命大军退到宣府,仍从居庸关回京。如此反复,浪费了不少时间,同时给瓦剌大军充分的追击条件。8天之后,明军才退到了宣府,然而也先骑兵也日夜兼程,追将过来。王振急忙派出成国公朱勇等4员大将率两路士兵阻击也先,皆大败亏轮,伤亡无数。
接下来要发生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也是明朝难以启齿的屈辱史。
几十万的军队被几万人追赶得四处逃窜,最后被困在了土木堡。其实只要进入距土木堡二十几里地的怀来城,可能所有人都安全了。可是王振却偏偏不肯走,执意要等载满黄金白银的大车到来。这样一来,明军最后一个脱困的希望化为泡影。也先的军队步步逼近,兵部尚书邝请旨突围,此时明英宗也有点动摇,然而王振再一次坚决反对。邝被拦在皇帝行宫之外,试图硬闯,主振怒斥邝一介腐儒怎知用兵,并用处斩来恐吓他。邝认为,"搏"还有一线生机,"等"就只能白白送死,百年社稷不能就这样被毁。这边王振与邝还争吵不休,那边也先已经厉兵秣马准备瓮中捉鳖。
土木堡是个边无护城之物,内无水草可食的干旱之地,明军掘地两丈都没见到水源。南边15里处倒是有一条河,但是早被瓦剌大军占据。没有食物,没有水源,明军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也先带领军队从麻谷口突袭明军。坚守谷口的明军誓死抵抗,总算逃过了一劫。无奈瓦剌部队源源不断输送兵力,守谷口的明军逐渐失去了抵抗力量。
也先不同于王振,他是个深谙战争计谋的军事家。他派人假意向明廷讲和,其实是想瓦解明军力量。苦苦支撑的英宗和王振听到讲和的消息,立即来了精神,赶忙命曹鼐拟写敕书,并派了两个使者前去谈判。将士们的精神早已游离在崩溃的边缘,被困以来,无水可饮,唇干齿裂,一听说双方要讲和,欣喜若狂,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很快就能脱险。他们放弃了守卫的各个据点,开始四处寻找水草。邝看出这是也先的阴谋,建议固守待援。可惜的是,当王振感觉事情不对,命大军越出壕沟,进行转移时,军心已散,军士只知道逃跑保命,谁还管什么军令如山。明军的混乱正是也先希望,他早早派军队在周围埋伏,待明军四散,出击围攻。可怜的几十万大军就像困在狩猎场的猎物,被瓦剌军肆意捕杀。一时间,血染土木堡,明军的断臂残肢随处可见。紧绷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什么尚书大臣、内阁学士,都抱头鼠窜,狼狈逃亡。本来这些人应该在朝堂之中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的,却被王振一句话调来沙场,承受死亡的代价。
溃散的明军遍布土木堡的整个地界,冲杀进来的瓦剌大军已经杀红了眼,高举长刀,见人就砍,同时大呼"解甲者不杀"。明军为了保命纷纷丢盔弃甲。哪知瓦剌军看到毫无保护的明军,兴致更浓,挥舞着大刀奔将而来。在混乱中,数百名有功之臣被乱刀砍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阁臣曹鼐、张益等,都怀有赤胆忠心,想要报效祖国,最终却稀里糊涂地死在这里。张辅更是冤枉,青年时跟随父亲为明成祖东征西讨,战功赫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没想到七十多岁了,还要跟着英宗出讨,而且受制于王振,结果落得个尸骨无存。至于罪魁祸首王振,也被乱军所杀,这种下场虽然大快人心,但毕竟不是善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