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国人的假想敌:日本人凭什么 》
第19节: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兴旺 Zhou Xingwang
从日本自身的历史来看,日本辉煌而短暂的引进中国大唐制度的时期,其实到了"奈良时代"(时间上大致与中国的唐代相仿)就大致上终结了。而奈良时代主要从中土大唐引进的是两个东西:一是天皇治下、以太政大臣为宰相的"紫微中台"儒教文官官僚制度,并颁布了"大宝律令";另外一个其实就是佛教的传入和隆盛。但是,这两个引进的东西一开始在日本社会内部就严重"水土不服",陷入剧烈地互相冲突、尖锐斗争。其实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冲突,才导致了日本历史上的"奈良盛世"的瓦解。
据中国学者韩毓海考证:公元764年,日本的女天皇醇仁因不满太政大臣藤原氏的政策,转而任用她十分宠爱的道镜禅师担任太政大臣,主理国政,藤原氏皇亲贵族集团随即被镇压,这一事件从而开启了日本历史上佛教干政的局面。{12}
奈良时代的终结其实就是与这种贵族官僚和佛教僧侣之间的剧烈冲突有关。而随后的"平安朝时代"(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唐宋之间),日本的政治中心之所以要从奈良迁都于京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摆脱佛教僧侣对于奈良政权的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平安朝时代"是以原来被和尚们镇压的藤原氏皇亲贵族复辟,及皇亲对于政治的控制达到高潮为标志的。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日本平安朝时代藤原家族的摄政,其实就是典型的"外戚专政"。这里还是有根本上不同的一点: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戚干政,如王莽和霍光的统治非常短暂,很快被推翻,而藤原家族的统治却长达一个多世纪,而且这种外戚专权还被充分地"制度化"了,这就指藤原家族创立的"摄关家"制度。根据这种特殊的制度:天皇由藤原家族生育、教养,天皇的舅舅、义父、外祖父都是藤原家族的家长。例如:其中藤原道长一人就将这三个角色集于一身,这位外戚贵族大权独揽,他一个人"摄政"就长达52年之久。
"摄关家"制度自然导致了天皇与外戚的冲突,而恰恰又是天皇与外戚的长期尖锐冲突,最终才使得军事贵族集团崛起和寺院势力复活,它最终瓦解了奈良和平安朝时代确立的、类似于中国的"文官制度"。而日本历史的主角:军事贵族集团,这个时候终于"浮出了历史地表"。
平安朝后期,天皇与外戚为了巩固自身,都力图借助军事贵族的力量在权力博弈中取胜,而双方冲突的结果却是:天皇和外戚在长期的冲突中两败俱伤,而被双方拉拢、利用的军事贵族集团却在冲突中得利、脱颖而出。平安朝后期,以太政大臣和"摄关家"面目出现的文官官僚制度被军事贵族集团所摧毁,而天皇随后被彻底虚位,实际上等于被软禁于京都,而日本的政权从此被一个极其强大的政治势力所垄断,这就是平安朝后期"军事贵族集团"崛起的历史根源。
随着这一势力的崛起,日本的政治中心(首都)再次由京都迁到了镰仓。而"镰仓时代",其实才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因为它的确立,标志着真正具有日本特色的政治制度--幕府制度的开始。
那么,究竟什么是幕府制度呢?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镰仓幕府源赖朝家族(源氏),其实最类似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政权,但是有本质的不同。源氏创立的幕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它是由中央军事贵族集团"幕府",地方军事贵族集团"守护"(后来的"大名")以及"守护家臣"("武士"),这三股势力构成的"三足鼎立"的相对平衡的统治结构--虽然幕府制度后来不断有所变化,但这却就是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的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它也就是今天日本人一般所理解的"日本古代制度"的最一般形式。
由于最早的幕府制度很像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在中国人眼中,曹操乃是逆臣。而对于日本而言,幕府将军的所作所为却简直就是人间正道和正史,是正常不过的社会形态。
由此可见,由于中日古代史很早就分道扬镳了,所以对于历史的不同理解,其实从一千年前就已经铸成了。
镰仓幕府时代其实也是日本与中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由于蒙古入主中原,所以镰仓幕府断绝了与中土的关系,并成功地在海上借助"台风"的力量,抵抗了无坚不摧的蒙古铁骑。击败蒙古极大地增加了新兴的幕府制度的合法性,也使得日本是"神国"的神话从此得以流行。只是当蒙古的威胁不在的时候,日本内部中央幕府、地方大名、武士三者之间的矛盾却尖锐地展开了。而三个军阀一台戏,幕府-大名-武士这三股军阀势力之间的这台"武戏"长演不衰,从此主导了日本的政治历史舞台。
1333年,掌握军权的地方军阀(大名)足利尊氏奉幕府之命讨伐"天皇叛乱"(当时的醍醐天皇妄图"复位"惨遭失败,被幕府流放到歧隐小岛,而他却如拿破仑一般成功从岛上逃脱),在讨伐天皇的半路上,足利尊将军效法北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突然调转矛头,对镰仓幕府反戈一击,摧毁了镰仓幕府,进而在京都挟制天皇,建立了由地方大名主导的第二任幕府制度--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时代是日本政治上的乱世,但却是文化上的"盛世"。一方面,围绕着后醍醐天皇的名义上的任命,日本南北两个朝廷同时存在,并分别声称具有唯一的政治合法性,日本此时分裂为"南北朝",进入到所谓的"战国时代";不过另一方面,虽然这个时代政治上一塌糊涂,地方势力猖獗,因而在日本被称为"下克上"的时代,但城市和商人阶层却与地方势力同时发达起来。随着日本与中国明朝关系的恢复,中国的货币"永乐钱"传入日本,日本从此进入了货币经济时代,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组织"座"(如今东京的"银座"即根源于此)和贸易场所"市",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兴盛。乱世的风气往往是奢靡,而作为"乱世的哲学与美学"著名的京都金阁寺和银阁寺,也都出自这个时代的禅宗和尚之手。室町幕府的统治阶级以禅宗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足利尊家族作为文化爱好者,推动了能乐、和歌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造园方面成就卓著。室町幕府的附庸风雅助长了社会上层的奢靡之风,室町后期的大肆兴建银阁寺,更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导致了内战加剧和四处造反。在战乱中,京都首先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而战乱的最终结果依然是,三个主要的地方军阀("守护"):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通过战争统一了日本,建立了由武士为主体的第三代幕府政权,这一次才最终使得日本从中世纪的战乱中得以走出。这个幕府政权以两个盛产武士的地区为标志,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出版社 |
|
|
第1节:日本民族崛起的核心武器 | 第2节:整齐划一的机器民族 | 第3节:去东京路上的堵车事件 | 第4节:愚忠与服从 | 第5节:长久严酷的封建社会 | 第6节:悲剧情结与幻灭意识 | 第7节:日本民族与佛教 | 第8节:为什么要自杀 | 第9节:大和之魂与日本精神 | 第10节:日本自己的宗教神道教 | 第11节:神道教的设立和发展 | 第12节:大和民族如何凝聚 | 第13节:日本人就是武士道 | 第14节:大和不和 | 第15节:天皇是现人神 | 第16节:大化改新 | 第17节:君主立宪制 | 第18节:武家为王 | 第19节:挟天子以令诸侯 | 第20节:日本社会达尔文主义 | 第21节:杀富济贫乃是历史规律 | 第22节:继续制造亚洲丛林 | 第23节:走军国主义之路 | 第24节:明治维新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