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劉德江 Liu Dejiang

  泛愛衆而親仁
  愛衆親仁,由孔子提出,後來發展成為許多儒傢大師所註意的一種傳統思想。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應該愛大衆,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曾子說君子應該多交朋友,並從中有選擇地加以親近。孟子說仁者愛人沒有偏心,但衹親近賢者。這三位所說的,都表明了一種思想,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泛愛衆而親仁"。
  孔子所說的"泛愛"究竟是什麽意思呢?有學者認為,"泛",即漂浮之意;"泛愛",就是愛要像一件東西漂浮在水面上一樣,沒有固定的方向,可東可西,也就是說人應該沒有私心地愛一切人。這個解釋很生動形象,但未免有些牽強,因為它並沒有揭示儒傢"泛愛衆"的內在含義。"泛愛衆"的內在含義包括三點:首先,要"博施於民而濟衆",即廣泛地給人以好處恩惠,廣泛地幫助人。這一點是孔子整個儒傢學說最偉大的地方。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真算是超出仁德而進入聖德了!就連堯舜恐怕都難以做到!其次,要有一顆惻隱之心,不忍見人遭遇睏難和不幸。孟子認為這是一個人的善端,如果對它加以培育,就可以生出仁德的大樹。最後,是實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於人;不過分地要求別人,能理解和原諒他人的缺點。孔子把它稱作人應終身奉行的道德。按照"泛愛衆"的本意,還應包括墨子所講的"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泛愛衆"衹是對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還應更進一步,那就是親仁。孔子很重視這一點,提出"無友不如己者"、"以友輔仁"、"友其士之仁者"、"見賢思齊"等觀點。他建議與正直、誠信、知識廣博的人交友,以多親近賢能的朋友為快樂,等等。在孔子看來這是一個人修德進業的重要方式,事實也是這樣的。正如《禮記》上所說:"交了很多朋友,但不選擇有德能的人加以親近,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說苑》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非常誠懇地對宓子賤說:"請你告訴我,你把單父地方治理得如此好,你是怎樣做的呢?"宓子賤謙虛地回答道:"我倡導敬贍老人,關愛孩子並教育好他們,撫恤孤寡無助的人,認真嚴肅地辦理好喪事。"孔子很疑惑地說道:"這可都是小節呀!"宓子賤又說:"這地方賢能超過我的人有五個,我與他們關係很好,他們教給我不少東西。"孔子說:"這纔是關鍵,要建立大功業,方法就在這中間。要與賢人親近,使賢人發揮作用。"這個故事,可以說把"泛愛衆而親仁"的意思表達得十分清楚了。
  今天,我們要想建功立業,孔子所倡導的"泛愛衆而親仁"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應該嚮他看齊。荀子說,看見別人的優點,必定要努力學習,把它變成自己的。與一些有賢德的人相處,我們必定會"見賢思齊",學習別人的優點,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到"省之"、"知之"、"改之"。博施愛於衆人,他們就會尊敬你,必要的時候他們還會挺身而出助你一臂之力。做到了"泛愛衆而親仁",事業的道路就不會那麽坎坷了,成功的大門也必將為你敞開。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什麽膚色的人,無論是什麽民族的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敬重以及真誠的、無私的關愛、贊美。當然這不是人的私心的自我表現,而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這種敬重和真誠的、無私的關愛、贊美,就像是天、地、日月的本性一樣永恆不變,即:"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閑居》)
  要想做到"泛愛衆",首先應該做到愛自己,衹有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推己及人,做到愛他人。愛自己其實很簡單,衹要我們每天快樂地做好自己,充滿自信地活着,保持尊嚴地活着;每天快快樂樂地去工作,與同事友好地相處;在傢時與傢人和諧相處,每天都保持一份好心情。我們要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是孤單的,我們有自己的傢人、朋友、同學、同事,他們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把我們的愛給他們分享,同時也可以把我們的煩惱與他們分擔。愛他們吧!在付出的同時我們將會收穫一份喜悅、一份幸福,我們的生活將充滿陽光,一切都會變得美好,從此生活中不再有陰雲。對於一些我們素不相識的人,我們也應該不吝惜我們的愛,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去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