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   》 第19节:海伦.凯勒自传(19)      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

  “我的小妹妹将会听懂我的话。”这个强烈的念头已经超越了任何学习上的障碍。我常常出神地重复着一句话:“我不再哑了。”可以预见,我会同母亲快乐地交谈,我可以通过摸她的嘴唇来读懂她的话,我不会再感到沮丧失望了。而且,我惊讶地发现,语言交流要比用手指拼写来得更容易。所以,我会放弃使用手语字母的交流手段。不过苏立文小姐和少数几个朋友仍然用手指拼写的方式同我讲话,因为同唇读相比,这种方式要方便快捷得多。
  说到这里,我要好好解释一下我们使用手语字母的过程,因为这似乎令很多不了解我们的人感到困惑。如果一个人想为我阅读或者跟我讲话,那么他就会用到聋哑人使用的手拼字母法。我会把自己的手轻轻地放在讲话者的手上,我的动作会轻到不妨碍对方的任何行动。而手对位置的变化很敏感,如同长了眼睛一样。所以,当你为我“读”的时候,我并不会感到辨别字母的速度比你看的速度慢。长期的训练令手指变得异常灵活。在我的朋友们当中,有些人的拼写速度惊人——就像一个熟练使用打字机的行家里手一样快。当然,这种拼写方式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当我能够开口讲话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住迫切的归家心情。终于,最快乐的时刻到来了,我踏上了返乡的旅程。一路上,我不停地和苏立文小姐说话。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说话,我决心提高我的说话水平,直到最后一刻。不知不觉间,火车已经停靠在图斯康比亚车站,全家人都站在月台上迎接我。我的眼中噙满泪水,我想到了母亲是如何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激动得浑身颤抖不能言语,她仔细地聆听我发出的每一个音节;我想到了小妹妹米尔德莱德抓住我的手又吻又跳;我想到了父亲以长久的沉默来表达他的慈爱和自豪。我们相会的景象就像《以赛亚书》中应验的预言:“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
  第十四章
  1892年冬天,我童年时代的明亮天空被一抹乌云所遮盖。喜乐的心弃我而去。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都活在疑惑、焦虑和恐惧之中。书本在我眼中失去了吸引力,直到现在,那段可怕的日子仍然令我心有余悸。我曾编写过一个题目叫做《冰雪之王》的小故事,我还把它送给了帕金斯盲人学院的阿纳戈诺斯先生,这个故事就是引起麻烦的根源。为了把事实交代清楚,我必须先从相关的线索讲起,我想,这对于我的老师和我要陈述的事件也是公平合理的。
  我是在家中写下那个故事的,时间是在我学会说话之后的那年秋天。当时,我们住在弗恩采石场,睡觉的时间也比平时晚得多。苏立文小姐向我描述了深秋树叶的美丽多彩,她的讲述似乎唤醒了(我对)某个故事沉睡的记忆。这个故事一定被我读到过,我一定是在不知不觉间记住了这个故事。于是我想,我也要编写一个故事。说写就写,我任凭各种各样的思绪从头脑中汩汩涌出。我体会到了文思泉涌的快乐,我发现了创作过程的喜悦。富有生命的文字和想象轻快地游走在我的指端,我把一个又一个句子写在了我的盲文木板上。如今,假如词语和想象变得唾手可得,显然,这表明它们并非是出自我思想的产物,最多只是被我头脑遗弃的零星碎片。那时,我如饥似渴地汲取我读到的任何东西,从来就不会对著作本身有什么想法。即使是现在,我也无法完全在我的思想和我读到的那些书之间划清界限。我想,这是因为我过多地接受了别人的所见所闻,我只能依靠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故事一写完,我就读给老师听。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沉醉其中的样子,还有被老师纠正单词读音时的懊恼之情。晚餐时,我把故事读给全家人听。他们惊讶于我写得如此之好,甚至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从书里读到的故事。
  这让我也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我不记得有谁曾为我读过这样的故事。我大声说道:“哦,不,这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为阿纳戈诺斯先生写的故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1节:海伦.凯勒自传(1)第2节:海伦.凯勒自传(2)第3节:海伦.凯勒自传(3)
第4节:海伦.凯勒自传(4)第5节:海伦.凯勒自传(5)第6节:海伦.凯勒自传(6)
第7节:海伦.凯勒自传(7)第8节:海伦.凯勒自传(8)第9节:海伦.凯勒自传(9)
第10节:海伦.凯勒自传(10)第11节:海伦.凯勒自传(11)第12节:海伦.凯勒自传(12)
第13节:海伦.凯勒自传(13)第14节:海伦.凯勒自传(14)第15节:海伦.凯勒自传(15)
第16节:海伦.凯勒自传(16)第17节:海伦.凯勒自传(17)第18节:海伦.凯勒自传(18)
第19节:海伦.凯勒自传(19)第20节:海伦.凯勒自传(20)第21节:海伦.凯勒自传(21)
第22节:海伦.凯勒自传(22)第23节:海伦.凯勒自传(23)第24节:海伦.凯勒自传(24)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