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林語堂次女自傳:女王與我 》
何謂美術
林太乙 Lin Taiyi
何謂美術,見仁見智。我不久之前在《紐約時報》看見一個拍賣行的廣告,拍賣物中有個男人用的小便槽,是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的作品,估價一百五十萬元到二百五十萬元。起先,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有誰要買它,是買回去用呢,或是將之陳列為美術品?我在一部美術詞典裏查到杜象。他是法國畫傢,未來派代表人物,參加過達達派運動,成為反藝術的先驅。一生充滿神秘,創作不少背叛舊有繪畫形式的作品,畫面多為機械性及生理感情的矛盾綜合體。晚年居於美國。他的藝術觀念對美國畫傢影響很大。
那麽誰把這東西買去大概不會用來小便的了。是美術品。
我又在《華爾街日報》看到一則新聞,舊金山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買了一幅饒深保(Robert Rauschenberg)作品,叫做“Erased de Koonig Drawing”(擦掉的杜庫寧圖畫)。杜庫寧(Willem De Kooning)一九○四年生於荷蘭,是抽象派畫傢。在美國畫壇頗有地位。
這叫做極限藝術(Minimal Art)。它的真正意思是:劃分“藝術”以及“非藝術”之間的界綫的藝術創作品,也就是把屬於藝術範圍的藝術創作縮到最小或限定到最小的地步。這種畫派的作品本身是用來下“藝術”與“非藝術”之間分界綫的定義。
極限藝術是在一九六六年到最高峰的時期。它的命名起源有一種說法:一九五二年美國《藝術雜志》上一篇評論傢沃而漢(R. Wolheim)的文章論述杜象在一九一七年在紐約獨立沙竜展出“噴泉”為名的尿器油畫時,談到這幅作品的“藝術的最小內涵”問題(原來此杜象早就迷上尿器!)。很多藝術傢讀到這篇文章後紛紛研究“藝術創作的真正藝術‘味道’,是什麽?”也就是“上述的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綫是什麽?”之類的問題。
現在仍有一派“極限藝術傢”,叫做Minimalists,他們的作品在美術館展覽時,猶如童話故事裏的“皇帝的新衣服”——皇帝說他明明穿着衣服,哪怕衹有他一個人看得見,在他旁邊唯唯諾諾的人士也衹好說他們也看得見。
這令我想起,二○○一年春天,有一位名叫冷譚(Margaret Leng-Tan)的女士在紐約卡乃基音樂廳坐在鋼琴前表演了四分三十三秒鐘的“無聲音樂”。那是作麯傢凱麯(John Cage)的作品。音樂批評傢珊道(Greg Sandow)說,冷譚女士“全神貫註,不作任何聲音,幾乎一動不動,表演了“4'33"”(作品的名稱)。她也能隨意、自然地將音樂分為三節,或安靜地伸懶腰,擺出優美的姿勢,表示新段的開始,或把頭靠在手臂上,或用手托住下巴。她全神貫註的表演將無聲音樂演活了。”原來凱麯和一位同事在一九五○年就開始作無聲音樂麯,那時知道無聲音樂的人並不多,但其中欣賞者有我們的朋友“擦掉的杜庫寧圖畫”畫傢饒深保,可見此君貫徹始終,就是喜歡捕風捉影。
批評傢珊道說,“現在人們認為無聲音樂是二十世紀的美術里程碑。”
彈琴難,不彈琴而作樂更加難,但是最難的恐怕是音樂評論傢。
這一切——小便槽,“擦掉的圖畫”,“極限藝術”,“無聲音樂”,是美術呢?還是大騙局?美術評論傢呢?他們用的是什麽標準?還是在鬍說八道?你說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如今仍是小學生 | 天真無邪(1) | 天真無邪(2) | 買票 | 橡皮擦(1) | 橡皮擦(2) | 遠遊(1) | 遠遊(2) | 琦君與我 | 都怪徐志摩不好(1) | 都怪徐志摩不好(2) | 都怪徐志摩不好(3) | 回顧在《讀者文摘》工作的日子 | 戴眼鏡秘辛(1) | 戴眼鏡秘辛(2) | 蒼蠅與狗狗 | 胖與瘦 | 動與靜 | 何謂美術 | 老雞老排骨 | 上海湯包和醋 | 泡面頌(1) | 泡面頌(2) | 土蚯凍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