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Dong Yaohui

  楚长城遗址现有状况怎样?
  楚长城是依地形修筑呈带状密集型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关城,形成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与以后的秦、汉、明时期的长城相比,比较原始、单调,但已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楚长城有以下几个特征:
  楚长城系列建筑中以关城为主体工程。楚长城的关城数量巨大,仅南召县境内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经注》称“故号此城为万城”。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遗留有数量颇多的防御华夏集团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连结工程,便形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楚长城的关城规模不等,大体上可分为大城、中城、小城三类。大城均集中在要道处,中小城多作为卫星城,分布在高、险、隐处,不同的寨城应是驻军数量不等或军事长官级别不同所致。楚长城以大量相连结的关城形成多层城防,为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修长城所效仿。但楚长城的连结工程相对薄弱,较之秦、汉、明长城远不能相比,这正是楚长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这一落后正是历史久远所造成的。但关城是屯兵警哨之所,为长城所必备,所以直到后来的秦、汉、明长城,也都继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筑关城的形式。楚长城利用山河之险以为城。楚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在南阳盆地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伏牛山绵延千里沿线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汉水的支流白河、鸦河、湍河等都发源于此。这条山脉既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楚国与北方诸侯国的边境线。楚长城沿伏牛山脉依山势而筑,在古道隘口处筑关城、修边墙、设关门,以备屯兵打仗;在高山险阻和江河为堑难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筑长城设施,省了许多工料,以能够达到防御目的为度,充分体现了“用险制塞”的原则。这些建在险关要塞上的长城,顺山脊十余里或数十里蜿蜒曲折,峰巅上的寨城依稀可见。
  楚长城的石城墙均为干垒石建筑。《括地志》称楚长城“无土之处,垒石以固”,是与其遗迹完全吻合的。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现在发现的几处土筑墙城段,是因为无石才用土的,如南召县野牛岭城段等,有的还是土石并用,现在土筑墙基本上是残留的痕迹,土石并用城墙还留有一定高度。城墙石块大小配合得体,并根据地形的凹凸变化,有平垒、斜垒、斜立垒、立垒等不同砌筑形式,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刮缝之物。城墙断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构造,使其稳固,不易倒塌。较大的城墙里外砌石,中间填入碎石与土的混合物,夯实以后颇为坚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墙内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城门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台阶,与墙内道路相通,交通颇为便利,然而对城外是全封闭的,除森严防守的城门外,外部的人难以入城。楚长城以干垒石筑墙,在火药没有作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时代,石块也可能起了补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长城大体是方形的。史籍对楚长城多称方城。这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上边已经说明,楚长城的总体轮廓近于方形,同时从楚长城的许多座关城遗址形态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长方形,有些关城因受地势限制会出现一些不规则变化,但修建者还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这大概是因为古时人们崇信“天圆地方”的说法,因而在各种建筑物中注入了“方”的观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齐长城建筑结构有哪些特点?
  齐长城西起平阴、钜防,东经长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历城、莱芜、章邱、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越大岘山,过莒、五莲、诸城、胶南诸县直达海滨。全长500多公里。
  从现存于莱芜、泰山等地的遗迹来看,齐长城的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凡高崖陡壁难以攀登处,仅用石块砌筑起宽2米左右的矮石墙或干脆借助山势不设城,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宽近7米,石块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条石或方石,未用灰浆凝固,但结构十分讲究。一般地段,则为土石结合。其基础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块砌成,宽达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筑,每层厚约10至15厘米,整齐划一,层次分明,夯窝均匀,清晰可辨。土里曾掺有盐水。有些地段的城墙,有腐朽木头痕迹,可能当年在墙中间有圆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个齐长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缓。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如磨盘,小者若米碓,是当年为守城御敌所备之擂石。
  战国秦、赵、燕三国北部长城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规模、构筑方法及防御设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共同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在构筑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筑,或采石砌筑,或利用天然障碍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选择上,都是尽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御设施上,都筑有烽台、障城,特别在交通要道及易于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规模都较大。其四,依托长城的墙体防御作战,对小部队可以起到防止其袭扰的作用,用以保护长城内的居民;对大的骑兵集团,则主要起障碍作用,以阻滞敌骑兵集团的长驱直入,用以争取时间,集中和机动兵力,将来犯之敌歼灭于边境地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