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習禪錄影 》
第五天
南懷瑾 Na Huaijin
第五天——農歷正月初六
(早上六點半上香)
今天是第五天了,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今天大傢不要閑談,身心要收拾起來,好好用功啊!不要守在身體上,虛空就是你,你就是虛空,守個什麽啊!早晨起來,清清淨淨沒有境界,虛空與我一體。把你的學問道理丟掉,身心放下,把你肚子裏的渣子都放下,不要起貪嗔癡慢。什麽是慢,覺得自己了不起就是慢。不要執著我的話,莫妄想!這就對了。念念放下,目前清淨亦不可着。年輕朋友更要註意,太老實的,我就叫你開放,你不聽話,做人至誠就是道。當成駡人啊?那纔冤枉哩!張拙秀纔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大傢要珍惜這個會,珍惜這段時間,什麽是道?心空一念就是道。學問不可以驕慢,心性沒有修養好,談個什麽學問。我的話不要聽。(過一會兒——)
莫妄想,纔是真話。衹有兩三天了,好好用功啊。(行香)擡起頭來,兩手甩開,心胸開放,身心放下,道在其中矣。莫妄想啊!要對得起自己啊!六祖說:“但觀己過,莫論人非。”世上沒有完人,取其長而捨其短,沒一個人不可愛,不要專看人傢的錯,要時時反省自己。“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此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一天沒做善事,就不應該吃世界上的飯。要抱如此的心情,來處世做人,人人都能如此,人世間就祥和了。不要再打妄想了,這個樣子對不起人啊!(大喝一聲)放下!
(八點十四分坐第二枝香)
坐在那裏知道有個身體,就是丟不掉,就是沒有魄力。“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無歡喜也無悲。一心清淨,一念不生,就是懺悔。再不要悲了,要是再悲,就着魔了。看看觀音菩薩的面孔,這要你去效法的,無比的慈悲,無比的祥和。
佛經上說:“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
宋朝秀纔張拙見禪師,師問他姓名,他說姓張名拙,師曰:“覓巧不可得,拙自何來?”張拙因此有省。說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傢,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你懂了,你做到了嗎?懂有什麽用啊!“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嚮真如亦是邪。”真心無體相、無方所,“隨順世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皆如夢如幻,執著有個道可得,這就是魔。你到了嗎?沒有到,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說什麽不在座上,你沒有到,少說大話。“我無知人之智,而有自知之明。”期望各位立志濟世利人,自己沒有成道,就沒有本事入世救人。方法呢,放下即是。放不下所以要管理,如果真放下了,何須管理?上座。
(八點五十四分坐第三枝香)
道還要加上德,德就是得。什麽是正心誠意?“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就是正心誠意。人一天沒有人管訓就會跋扈,“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天到晚自己以為了不起,有什麽了不起。剛毅木訥近乎仁,語言要少,富貴功名嘗過了就沒有意思了。想救世救人,要從道德身心性命上來。歷史都是重演。學問之道在己,“達則兼善天下”,未嘗不好,但是你得從“窮則獨善其身”開始。
打七講這個做什麽?古來禪宗大德都講這個,豈是整天扭鼻子呢?聽了就過去了,不要用心去把他記在心裏。放下!放下!放下就到了。就是你放不下,念放不下,身心也放不下。禪宗以般若為主,修般若者如冰棱上走,如劍刃上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未悟之人,如喪考妣;已悟之人,如喪考妣。
有所得之人為什麽搞掉了呢?狂妄嘛!下山以後保任下去,心頭放下,就是真放鬆。三三兩兩在那裏閑談,有什麽用?一切衆生顛倒、癡狂。這下真醒了吧,一言驚醒夢中人了吧!
(十點四分坐第四枝香。十點三十四分下座。)
萬籟寂然,清清明明,就是這個。保任這個,空靈就是你的法身,但是不要執著空靈,執著就不是諸法空相了,不要守住身體呀!“放四大,莫把捉。”守身體就是 被感覺睏擾。不理他,就擺下來了。
煩惱哪裏來的?妄念來的。妄念哪裏來的?真如本體所現的用。無斷除之心,坦然而住。骨血都化了,脫胎換骨。人還要清瘦一點,長壽的人都是瘦的,“列仙之儔,其形清癯”。氣脈沒有歸元,修個什麽道?註意啊!“一念不生全體現”,就到了。放下呀!衹有兩天了,快得很。“天地為爐鼎,身心為丹藥。”把身體丟在那個大爐鼎裏,讓他受盡煎熬,這纔叫做仙佛合參。心清淨,一念不生,身清淨,無障礙,這就是靈丹,你以為肚子裏有個東西啊!那不是生癌了嗎?參!
(十一點整坐第五枝香,十一點半下座。)
如何是得道的境界呢?聽:“滿目雲山皆是樂,無邊光景一時新。”這不是悟了。而是身心都轉變了的樣子。
有一天釋迦佛升座說法,文殊敲椎說:“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釋迦佛就下座了。什麽是法王法?一念清淨即是。儒傢說窮理盡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格物之理,你也懂了,物理原則你也懂了,“衹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衹修祖性不修丹(命),萬劫英靈難入聖”。什麽是丹?神凝氣聚,氣住脈停。我這些話,都是對大衆中篤信道傢者而說。
(下午一點三十五分行香)
“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那麽容易,就是辦不到。氣脈歸元,元在哪裏?無所歸,即是元。住在哪裏?哪裏也不住。氣不入中脈而得明心見性者,絶無是處。發心修道,處處都是魔障,要跳出來就難了。邪正二道,不能相容,君子道消,小人道長。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是煩惱魔。一正壓百邪,大科學家對宇宙的奧秘不可知,最後衹好皈依宗教。像愛因斯坦,就是一例。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要戰戰兢兢,培德修業,古人說:“高明之傢,鬼瞰其室。”富貴人傢,窮人都恨你,你地位高了,無位之人都是你的冤傢,“遽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麽叫魔?外面境界,內在妄想。魔從心造,妖由人興。一念不生全體現。放下!放下!
這些都是閑話,閑話聽過了就算了。眼睛要管束起來,不要東看西看。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你們悟了沒有?你們不是睡了午覺了嗎?沒有悟就白睡了。“有不有,空不空,笊籬撈取西北風。“門前緑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沉吟,他時若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臨濟祖師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這是修行。“長伸兩腳眠一寤,起來天地還依舊。”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參!走!
(下午兩點三十五分坐第六枝香。三點十六分下座。)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沒有妄想,心頭清淨就是一念不生嗎?那衹是第六意識暫時停流。要放四大,把身心都放下,那纔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衹如此。”
洞山問雲岩:無情會說法,誰聽呢?答:無情聽。問:為什麽我聽不到呢?雲岩竪起拂子問:聽到了嗎?洞山答:沒有。雲岩說:我說法你都沒聽到,何況無情說法。《彌陀經》上說水鳥樹林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洞山於是有省,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此衹是解悟。後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偈曰:“切忌從他覓(嚮外找),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麽會,方得契如如。”
你說這是什麽?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忘記了,便放下,再不要去想他。《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你說有個無所住,早已經住了,功夫與道要分開呀,不要搞在一起呀!如何是一條白練去?直待修到一條白練去,坐脫立亡則不無,對於道,還未夢見。須再參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直待到了“道已成,意已休,這個來蹤處處周”纔有些分。當你睡午覺時,你在哪裏碰到我?我在哪裏碰到你?參!
放下!一念不生全體現,在哪裏現?不要打忘想,不要去推理。這個事無法用邏輯講,所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譬如說,意識思想靜止下來,這是個心理的靜止狀態嘛!道那麽容易嗎?“桶底脫落,虛空粉碎。”並非執著,是了無一物的境界,離思想意識以後,身心放下以後,要到達那個境界,纔算悟道。“劍樹刀山為寶座,竜潭虎穴做禪床。”“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群中也立身。”這些地方千萬留意,“充實而有光輝之謂美”。
(下午四點二十三分坐第七枝香。五點十二分下座。)
(師擊香板一下)“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板之下,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就是嗎?下午陰生,順着陰下去,就打妄想;逆着上去,一念清明,就有成就。
須菩提問佛:衆生發無上道心的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答:如是如是。就是這個樣子。般若的道理很簡單,妄心跑掉以後就這樣住就對了。初發心者即成菩提,有修有為有證的都是假的。佛又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也不能住,住了就着了佛魔了,被繩子綁住了。註意!無蹤跡處莫藏身。觀想和觀音法門不是以色相求嗎?是的,但是那衹是方法,藉着他達到一念不生啊!一切放下來再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念之間,心頭清淨,不要打妄想。
(下午五點三刻坐第八枝香。六點一刻下座。)
法師(一比丘)問:參與禪是否為兩件事?
禪,禪定也,參,參究也。要求明心見性要參。如何參?要在禪定法門中參透,當下頓悟心性之體用,禪定最高成就不過阿羅漢。你的毛病就是貪着禪定。教理上說是四禪八定的空定,把厚的習氣弄薄了,但是妄念沒有截斷,由暖到頂到忍,到四果坐脫立亡,參禪與此不同。(法師問:既然本來無一物,何必要參?)因為你不認識本來,所以要參。
(楊管老問:為什麽趙州八十猶行腳?)
因為此心體用,未能打成一片,未能不為物轉,防驕慢、防走失故。(師喚法師,法師轉頭嚮師——)法師啊!就是這個!弘一大師圓寂後,律宗繼起無人,我送你這個定香,希望你好自為之,弘揚律宗,立大願,不要走小乘的路子,有莫大的功德。(魯居士插嘴道:法師出傢因緣,係為報母恩。)
師歡喜贊嘆說:但願如此。你以後打算如何修法?
法師:我還想走我的老路子,一念不生。
你打算怎樣自修呢?
(法師不做答復。)
我有一首詩送你去參:“不求解脫出紅塵,聲色場中自在身,頂後有光還是幻,雲騰腳下也非真。桃花春樹年年緑,流水高山處處新,試指神通玄妙境,穿衣吃飯一忙人。”兩個腿子一盤,度己乎?度人乎?
小參——晚上九點一刻開始
黃老居士:今天坐得很好,下午聞大風雨聲,恐是魔境,空掉以後就沒有了。
夏醫官:今天坐得很好,好像有木頭框子架着一樣,很舒服,沒有什麽忘念。
文光:今天有忘念起來也不去管他,很有進步。
師雲:好!跨進一步。再參一天。
張同學:上午覺得很慚愧,哭了。下午背痛,身體忘掉了,看到菩薩給我洗澡,醒來以後知道自己以淚洗面。
劉老居士:上午坐得不壞,下午纍了,念準提咒,晚上聽到法師跟老師的問答,我纔明白了。
師雲:今天你的幻相都沒有了,纔像樣子,給你道喜。
孫先生:今天玄關脹不理他。鼻子通了,通兩耳,頭頂骨裂開了一道溝,出來一個肉髻,我嫌醜,不看它。身體坐在一片陽光之中,下午面前的光嚮上衝,特別亮,結果那座右上方強烈陽光照射,非常熱,出了汗,行香時斜陽照射,定住了,又在座中沒有陽光照了,頭部似有蟲蟻嚮背後爬去。
張教授:今天既慚愧,又着急,平平淡淡,毫無進步,和前兩年不同,不感覺有身體的障礙了。身上突然發熱幾次,都空掉了。眼前現白光,也空掉了。下午腿麻了,老師讓我空掉,行路吃飯時能保任住。
師雲:再發熱時,任他去,不要空掉他,讓他燒,光也不要空掉它,你的病就會好了。
劉居士:昨晚沒睡好,上午上座就睡覺,現在睡着,任他睡都曉得。午飯後沒有昏沉了,腿子疼時,空掉了就不痛了。
師雲:睡眠時知道有一個不睡覺的,這是善用心,你很用功!但這不是參透。
朱教授:下午坐得很好。
師雲:不管善念惡念都要空掉它。
傅太太:昨晚小參後照耳根圓通法門練習,很好。今早在院子裏更好,早上上座時,聽到玻璃杯打破聲時,更清淨了,不久就沒有了。
陳小姐:今天昏沉。
師雲:晚上多拜拜佛。
周太太:今天比昨天好,但不如前三天好,還是參話頭。
師雲:希望你一直參下去,打七結束以後有什麽問題可打電話問楊管老。“此身不嚮今生度,更嚮何生度此身。”要一直努力下去。真肯用功,半年後有好消息。
楊太太:今天求斷意識,都沒辦到,下午一堂腿子麻了,老師告訴我不理他,但是沒有解脫。
師雲:不要求意念脫空。
聶居士:很簡單,就在被窩裏頭得着了。今天聽到心在跳,脈在動。
師雲:還沒有,還被被子蓋住了。
楊管老:今天隨時都可以找到它,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就是信不過。自問這四天沒浪費,但不覺得有進步。
師雲:功夫上不進步,是身體不好的關係。見地信心不夠,信不過,是慧力不夠。
傅居士:我想把住定境,如何定法?
師雲:理上所知的,事上見了一下又跑掉的,氣不入中脈辦不到,中陰身的時候纔成就,心物一元故。一合相不可說,凡夫貪着故。你反而須做禪定功夫,一旦氣入中脈,就能成就。
謝教授:做止念功夫,第六意識讓它不起。
項教官:昨晚睡了做功夫很好。
師雲:睡前送諸公一偈,是古人的:“人人心上有彌陀,末法人中不信多。念念他方求佛法,不知念念是彌陀。”
---聚散雲師兄錄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九七五年: 事前講話 |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拾遺記要 | 片段殘記 | 一九六零年: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第六天 | 第七天 | 一九六二年: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第六天 | 第七天 | 一九六二年: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