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未死的沙威   》 第19节:虚假柔情似水(3)      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

  是接受习惯的不适和排斥?还是喜闻乐见的欢迎?
  倘是前者,为什么?
  倘是后者,又为什么?
  这么一部电影中,包含有美国人对自己所主导成的全球文化潮流的自嘲式的反思和犹抱瑟琶半遮面的批评么?抑或最终还是通过一部影片达成了与自己当下文化的握手言和?
  倘有,体现在哪里?
  倘无,又何以无?或者,以上一切联想,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的认真,而在美国佬那儿,仅仅是为自娱和娱人?正所谓中国人一认真,美国人就发笑?
  此片的结局可以多种多样,为什么美国人偏偏选择了握手言和?是影片发行的商业考虑,还是美国电影在全世界稳居龙头老大地位的文化心理使然?
  同学们谁能设想出另外的结局?比如走投无路的楚门选择了自杀?
  那么一来,美国人将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一部电影?别国人又会怎么看待?
  楚门之门暗示着些什么?门的那一边为什么起初是黑洞洞的而不是一门即开,灯火辉煌别有洞天的情形?
  当然,人类的影视文化,包括美国的影视文化,并没有糟到将人类都快变成了楚门的地步。这世界上人和人的关系,也绝对没有虚假到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全都变质了的程度。
  但,人类不是已经开始担心科技发展对人的异化了吗?那么,科技的直接介入,会否异化人类的文化本身?异化了的人类文化,会否会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化这一人类古往今来的理性灯塔?
  而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人经由此片,又在全世界大赚了一笔美元。
  这一点应带给别国人,包括中国人一些文化反思吗?
  我们中国人的当下文化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吗?
  我们的当下文化对我们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也产生重大影响吗?
  正面的影响是什么?
  负面的影响又是什么?
  我们中国人每天面对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也有虚假干扰智商的现象吗?或并无此虑?
  倘有,是哪些现象?
  倘纯系杞人忧天,我们明天的文化前景又是怎样的?
  是我们文化形态中的虚假多,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虚假更多?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虚假其实也表现得柔情似水?握手言和也许反而会使我们获得楚门也曾获得过的“幸福”?谁宁肯放弃楚门式的“幸福”?为什么?
  当女大学生在网上公开拍卖自己的幽会权时,这是女性权力的自觉,还是女性意识的异化?
  这一现象的出现,尽管是特例,没什么普遍可言,这是由于文化影响使然,还是由于社会的商业倾向太浓使然?抑或是二者合谋之下催生的结果?
  倘女大学生够漂亮,而男大学生又钱包鼓胀,我们班上有哪一名男生愿意参与竞标吗?
  试问,当现实生活中虚假柔情似水,那么我们谁更专业?
  苏格拉底说:“人啊,认识你自己!”
  我认为,在今天,人认识自己已经不成大的问题,而人认识世界的困惑,则比以往任何世纪都更加多了。人无法认清世界,则必迷失了自己。
  “人啊,认识这世界。”——这应该成为当代箴言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第1节:目录第2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1)第3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2)第4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3)
第5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4)第6节:十种关系(下篇)(1)第7节:十种关系(下篇)(2)第8节:十种关系(下篇)(3)
第9节:十种关系(下篇)(4)第10节:读书与人生(1)第11节:读书与人生(2)第12节:读书与人生(3)
第13节:读书与人生(4)第14节:读书与人生(5)第15节:读书与人生(6)第16节:读书与人生(7)
第17节:虚假柔情似水(1)第18节:虚假柔情似水(2)第19节:虚假柔情似水(3)第20节:关于说话
第21节:纸篓该由谁倒空第22节:读书与人生(1)第23节:读书与人生(2)第24节:一个国家的明信片(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