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第八章 痛斥蒋介石
1928年,是刘文典人生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刘文典凭借为《新青年》撰稿、校勘《淮南子》、翻译生物学著作等诸方面的努力,在国内学术界逐渐积累起一定的声名,但与其他学界名人相比,并无特别突出之处。而到了这一年,历史将他推向一所高等学府实际负责人的舞台,在面对权贵势力时,他那富有个性的回应让世人更深地体会到了人格独立的魅力。
仅仅因为这一点,他便从无数学界名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特别的"这一个"。实际上,从顶撞蒋介石的那一刻开始,刘文典的名字便已注定被写进中国的教育史、思想史乃至人权史。
"难产"终结者
世间的事情,惊变往往出于偶然。
北大是中国高等学府的突出代表,荟萃着大量不同领域的精英人物。年轻的刘文典尽管很早就做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淮南鸿烈集解》,还翻译了一些国外学者的书籍,但并没有引起校方特别的注意。
进校数年,刘文典的薪水一直没有提升,而一些比他后到学校的教师甚至已走在他的前面。这让一向自负的刘文典很是郁闷,生活也困难到了极点,"除身上所穿衣服外,所有的东西尽入质库,房东下令逐客,煤米都尽,凄惨之情,笔难尽述"。如此艰难状况之下,刘文典想到了"跳槽"。
茫茫尘世,出路何在?刘文典想到了胡适,这位老大哥一直很关心他的生活,曾经多次给予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援助、精神鼓舞。考虑再三,刘文典决定写一封信给胡适,讲述内心的苦闷,并希望胡适能够帮他物色一个好的出路:"你的门路很广的,凡是书局、报馆,都把你的一言看得九鼎般重,务请你替典想想法子,典虽然不才,译书、编书、做文章,以及报馆的编辑都还干得来,薪水也不奢望,只要有现在的半数就行了。"
细读这封信,可以发现刘文典当时"跳槽"的愿望尚不特别强烈。他写信给胡适的目的,最主要的动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纾解内心的愤懑情绪,二是希望胡适凭借自身在北大的影响力有机会帮他在学校领导那里"吹吹风"。
刘文典在这封信里所说的话有点言不由衷,他不可能会接受一份薪水"只要有现在的半数就行"的新工作,这更像是一种气话。刘文典内心深处的自负在这封信里随处可见,比如说到当报馆的编辑时,他就侃侃而谈,"这层典很有点抱负,现在的报纸没有半家编得合法子,典要编起来,完全要改成西洋报纸的样子,至少也要和日本的报一样,暇时要做一篇长文章,把全国的报纸都大骂一顿哩"。
可以想见,对于这样一位经历丰富、学识广博、内心自负的大学教授,一般的职位是根本不在他眼里的。于是,"跳槽"的计划一拖再拖,直到刘文典接到家乡的邀请,让他参与筹建安徽大学。
说起来很有意思,安徽大学的筹建历经波折,反反复复,走走停停,从最初动议到刘文典正式接手筹建,倏忽间已过去六年。1928年4月,安大预科开始招生之际,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教育行政周刊》上登出了一篇文章--《我对于安徽大学的愿望》,作者署名为"张友仁",开头就提到了这一段"难产"的历史:
随便怎么说,安徽都有设立一个大学的必要。在以往,这调儿是早就听见唱了。此唱,彼和,彼唱,此和,于是乎有了筹备。这是多么顺遂的现象!但是这一筹备,可就筹备住了。说来差不多有了近十年的长久,安徽大学依然在筹备。怪不得有一位说了一句调侃的话:"安徽大学的产生,比三四十岁才出嫁的老姑娘的生产还难!"又有一位朋友说了一句预测的话:"安徽大学是永远筹备的大学。"虽则这两位朋友的话不无有点"幽默",然而却是本诸"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之情的。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清朝末年,"安徽最早设立的高等学校是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奏准改敬敷书院而成立的求是学堂,后改称大学堂,复又改名安徽高等学堂"1 。敬敷书院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捐资两千两白银创办,院址先在安庆城内同安岭,后迁往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西。1903年,朝廷颁布《奏定高等学堂单程》,规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设高等学堂一所,于是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并聘来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先生担任学堂总办(后称监督)。而后,还涌现出安徽武备学堂、私立江淮大学、安徽省公立政法专门学校、安徽高等农业学堂等一批高等院校。遗憾的是,由于辛亥革命、经济拮据等原因,这些学校后来陆续停办。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关心安徽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开始四方奔走,呼吁创建安徽大学,其中最为积极的是蔡晓舟。蔡晓舟是安徽合肥人,年轻时就投入反清斗争,曾参与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回到合肥,决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呼唤民智,倡导启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