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董耀會 Dong Yaohui

  楚長城遺址現有狀況怎樣?
  楚長城是依地形修築呈帶狀密集型分佈的整體相連的關城,形成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禦體係。楚長城與以後的秦、漢、明時期的長城相比,比較原始、單調,但已具備了強大的防禦功能。楚長城有以下幾個特徵:
  楚長城係列建築中以關城為主體工程。楚長城的關城數量巨大,僅南召縣境內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經註》稱“故號此城為萬城”。這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沒有可資藉鑒的成功經驗,同時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遺留有數量頗多的防禦華夏集團的古城堡,便加以藉用,再增加一些連結工程,便形成了以關城為主體的建築格局。楚長城的關城規模不等,大體上可分為大城、中城、小城三類。大城均集中在要道處,中小城多作為衛星城,分佈在高、險、隱處,不同的寨城應是駐軍數量不等或軍事長官級別不同所致。楚長城以大量相連結的關城形成多層城防,為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修長城所效仿。但楚長城的連結工程相對薄弱,較之秦、漢、明長城遠不能相比,這正是楚長城相對落後的地方,而這一落後正是歷史久遠所造成的。但關城是屯兵警哨之所,為長城所必備,所以直到後來的秦、漢、明長城,也都繼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築關城的形式。楚長城利用山河之險以為城。楚長城的大部分地段分佈在南陽盆地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的伏牛山綿延千裏沿綫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漢水的支流白河、鴉河、湍河等都發源於此。這條山脈既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綫,也是楚國與北方諸侯國的邊境綫。楚長城沿伏牛山脈依山勢而築,在古道隘口處築關城、修邊墻、設關門,以備屯兵打仗;在高山險阻和江河為塹難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築長城設施,省了許多工料,以能夠達到防禦目的為度,充分體現了“用險製塞”的原則。這些建在險關要塞上的長城,順山脊十餘裏或數十裏蜿蜒麯折,峰巔上的寨城依稀可見。
  楚長城的石城墻均為幹壘石建築。《括地志》稱楚長城“無土之處,壘石以固”,是與其遺跡完全吻合的。楚長城的建築原則是因地製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無土用石。現在發現的幾處土築墻城段,是因為無石纔用土的,如南召縣野牛嶺城段等,有的還是土石並用,現在土築墻基本上是殘留的痕跡,土石並用城墻還留有一定高度。城墻石塊大小配合得體,並根據地形的凹凸變化,有平壘、斜壘、斜立壘、立壘等不同砌築形式,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颳縫之物。城墻斷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構造,使其穩固,不易倒塌。較大的城墻裏外砌石,中間填入碎石與土的混合物,夯實以後頗為堅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墻內每隔一定距離或在城門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臺階,與墻內道路相通,交通頗為便利,然而對城外是全封閉的,除森嚴防守的城門外,外部的人難以入城。楚長城以幹壘石築墻,在火藥沒有作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時代,石塊也可能起了補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長城大體是方形的。史籍對楚長城多稱方城。這可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上邊已經說明,楚長城的總體輪廓近於方形,同時從楚長城的許多座關城遺址形態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長方形,有些關城因受地勢限製會出現一些不規則變化,但修建者還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這大概是因為古時人們崇信“天圓地方”的說法,因而在各種建築物中註入了“方”的觀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齊長城建築結構有哪些特點?
  齊長城西起平陰、鉅防,東經長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歷城、萊蕪、章邱、博山、沂源、臨朐、沂水,越大峴山,過莒、五蓮、諸城、膠南諸縣直達海濱。全長500多公裏。
  從現存於萊蕪、泰山等地的遺跡來看,齊長城的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凡高崖陡壁難以攀登處,僅用石塊砌築起寬2米左右的矮石墻或幹脆藉助山勢不設城,每遇溝壑,則用巨石構築,寬近7米,石塊多係毛石,未加工成條石或方石,未用灰漿凝固,但結構十分講究。一般地段,則為土石結合。其基礎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塊砌成,寬達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築,每層厚約10至15釐米,整齊劃一,層次分明,夯窩均勻,清晰可辨。土裏曾摻有????水。有些地段的城墻,有腐朽木頭痕跡,可能當年在墻中間有圓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個齊長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緩。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亂石一堆,大者如磨盤,小者若米碓,是當年為守城禦敵所備之擂石。
  戰國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秦、趙、燕三國長城的規模、構築方法及防禦設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來,共同有以下四個特點:其一,在構築方法上,都是因地製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築,或采石砌築,或利用天然障礙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選擇上,都是盡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禦設施上,都築有烽臺、障城,特別在交通要道及易於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規模都較大。其四,依托長城的墻體防禦作戰,對小部隊可以起到防止其襲擾的作用,用以保護長城內的居民;對大的騎兵集團,則主要起障礙作用,以阻滯敵騎兵集團的長驅直入,用以爭取時間,集中和機動兵力,將來犯之敵殲滅於邊境地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