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第19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第三章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三章從酒神精神到
  強力意志
  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為此要學會嚮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
  --尼采
  在歷史上,人生探索的活躍總是發生在價值觀念轉換的時代。其中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舊的社會結構和信仰體係業已自行瓦解,新的社會力量尚且微弱,社會動亂,個人命運乖促,此時往往會有悲觀主義哲學滋生,例如古羅馬帝國時期斯多葛主義的流行。另一種情況是,新的社會力量已經足夠強大,信心十足,嚮舊的信仰體係主動發起攻擊,對人類前途滿懷樂觀主義的信念,例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
  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經過了兩百年的發展,已經暴露出它固有的矛盾,文藝復興時代的樂觀主義信念已經被證明是少年人的天真幻想。馬剋思代表着新的社會力量,他的哲學仍然充滿着樂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樂觀主義以共産主義理論為其依據。尼采不同,他的哲學在根柢上是悲觀主義的,不過又不同於叔本華的純粹消極的悲觀主義,它帶有一種激昂的情調,反映了西方社會中對於舊有價值體係失去信心、但又不乏探索的勇氣的那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情緒。
  尼采在他探索人生問題的一開始,就遇到了叔本華,並且默默接受了他的悲觀主義的前提。這倒也不奇怪。有懷疑纔有真誠的探求,一個人能夠如此執拗地追問人生的意義,正是因為他對這意義已經發生了懷疑。但是,悲觀主義衹是探索的起點,而不應該是終點。以尋求人生意義為使命的哲學,結果卻是全然否定人生的意義,這不是徹底的失敗嗎?尼采不能容忍這樣的失敗。縱使人生本來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也要賦予它一種意義。為了賦予人生以意義,他開始提出酒神精神,後來又提出強力意志。從實質上看,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是一碼事,兩者都是指生命力的蓬勃興旺。尼采的結論是,用生命力的蓬勃興旺戰勝人生的悲劇性質,這本身就是人生意義之所在。
  人生的辯護者
  查拉圖斯特拉三十歲了。一天早晨,他與朝霞一同起身,走到太陽前說道:
  "你偉大的星辰!倘若你沒有你所照耀的萬物,你的幸福是什麽呢!
  "十年間,你來到我的洞穴,倘若沒有我、我的鷹和我的蛇,你想必已經厭倦了你的光明和路途……
  "看哪!我厭倦了我的智慧,如同採集了太多蜜的蜜蜂,我需要伸出索取的手。"
  在說了這番話之後,查拉圖斯特拉開始下山,嚮人間傳播他十年間積纍的思想去了。《尼采全集》,第6捲,第9-10頁。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開頭的這段描寫,很形象地表明了尼采的特色。尼采與叔本華,猶如佛教的大乘與小乘。他們都悲觀,但是,叔本華的悲觀是完全出世,否定人生,尼采卻是出世復入世,否定人生然後又力圖肯定人生。
  叔本華認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現象包括個體的人都是意志的客體化即表象。意志是一種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衝動,個人受這種衝動的驅使,不斷地産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質上即是痛苦"。當欲望休止,又會感到無聊。人生就搖擺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不止於此,作為世界本質的生命意志是無限的,它在有限的個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滿足。人的個體生存的必然結局是死亡。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計地避開暗礁和漩渦,卻走嚮必不可免的船沉海底。所以,個人應當"認清意志的內在矛盾及其本質上的虛無性",自覺地否定生命意志,進入類似印度教的"歸入梵天"、佛教的"涅槃"那樣的解脫境界。參看叔本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6、57、68、71節。
  在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我們可以發現叔本華悲觀主義思想的痕跡。在那裏,尼采在解釋古希臘藝術的起源時強調,希臘人之所以需要以奧林匹斯衆神形象為主要內容的史詩和雕塑藝術,是為了給痛苦的人生罩上一層美麗神聖的光輝,從而能夠活下去;之所以需要激發情緒陶醉的音樂和悲劇藝術,是為了産生超脫短暫人生、融入宇宙大我的感覺,從而得到一種形而上學的安慰。在兩種情形下,人生的痛苦和可悲性質都被默認是前提,而藝術則被看作解救之道。
  在淺薄的科學樂觀主義和虛假的基督教樂觀主義流行的時代,悲觀主義自有其深刻之處。尼采認為,始自蘇格拉底的科學樂觀主義相信科學至上,知識萬能,憑概念指導生活,其實衹是浮在人生的表面,並不能觸及人生的根柢。參看《悲劇的誕生》第15、24節。至於基督教相信在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世界",它賦予人生以神聖的意義,這種信仰貌似樂觀,其實是一種壞的悲觀主義,因為它用"真正的世界"否定了現實世界的價值。衹有一個世界,就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這個世界"根本不是神聖的,而且用人類的尺度衡量從來不是理智的、仁慈的或公正的",它是"非神聖的,非道德的,'非人道的'"。《快樂的科學》第346節。《尼采全集》,第5捲,第279頁。可是,我們一旦否定了基督教的"來世"及其賦予人生的虛假意義,並且正視現實人世的真實面目,"我們立刻可怕地面臨了叔本華的問題: 人生終究有意義嗎?"《快樂的科學》第357節。《尼采全集》,第5捲,第302頁。叔本華敢於直截了當地提出這個問題,否認人生的神聖性,正表明了他的誠實。在這個意義上,悲觀主義未嘗不具有積極的性質。它推翻了虛假的意義,沉重地走上了尋求真實意義的道路,對於尋求的結果不敢懷抱僥幸心理。
  但是,悲觀主義終究是消極的,它敗壞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尼采稱之為"死的說教"。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死的說教者》。《尼采全集》,第6捲,第63-65頁。人的個體生存誠然有其悲劇性質,作為理性的存在物,他能知無限,追求永恆,作為有限的生物,他又是必死的,這種難堪的矛盾衹有在人身上纔存在。在這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短暫的,遲早要萬劫不復地失去。然而,倘若一個人被悲觀主義所俘虜,時時想着人生的虛無,他豈能生活下去?倘若人類都聽從"死的說教",豈非人類也要滅亡?叔本華沒有自殺,衹能說明他的理論並不徹底,沒有貫徹到自己的人生實踐中去,而深受他的思想影響的中國清末學者王國維卻真的自殺了。至於人類的絶大多數,儘管明知人生固有一死,仍然喧鬧忙碌地生活着,追求着,足見生命本身有着死亡的陰影摧毀不了的力量。
  尼采說: 人人期待着未來,"然而,死和死之寂靜便是這未來唯一確鑿和一切人共同的事情!多麽奇怪,這唯一確鑿和共同的事情對人們幾乎毫無影響,他們距離感覺自己與死相鄰最為遙遠!我看到人們根本不願思考死之思想,為此甚感快樂!我很想做點事情,使生之思想於他們百倍值得深思。"《快樂的科學》第278節。《尼采全集》,第5捲,第211-212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紀念版感言(1)第2節:紀念版感言(2)
第3節:汝信為初版寫的序第4節:前言
第5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1)第6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2)
第7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3)第8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4)
第9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5)第10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6)
第11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7)第12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1)
第13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2)第14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3)
第15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4)第16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5)
第17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6)第18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7)
第19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1)第20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2)
第21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3)第22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4)
第23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5)第24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