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揭秘千年幹屍之謎: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選載)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舒敏 Shu Min
●
我坐在高昌故城的小毛驢車上
當我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冒着零上四十幾度的酷熱高溫,坐着新疆特有的鋪着花地毯的小毛驢車,慢慢地駛過布滿千年墟土的古道,進入高昌故城的時候,興奮的心情難以形容,一種無法言說的感動充溢在我的心中。
眼前是一種從沒有見過的宏偉壯觀的景象,城墻高聳,街衢縱橫,廟宇林立,房屋交錯,一座龐大的王城遺址群落就這樣呈現在我的面前。這裏所有的房屋統統沒有屋頂,斷壁殘墻全部都是黃土夯築,沒有四梁八柱的木架結構,沒有石頭磚塊的堆砌,甚至土墻中沒有摻雜稻草蘆葦。大大小小的房屋建築衹是黃土的凝結。漫步在高昌故城,依然能夠辨認出,哪些是城門城墻、署衙寺廟、民居作坊、街巷道路,這些一片又一片黃土墻構成的房屋和道路,十分清晰地顯現出當年故城內人們生活的情景,給人以強烈的歷史滄桑感。我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遙遠的古代。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以東40公裏處,地勢平坦高敞,背靠火焰山,一條小河從西邊蜿蜒流過。故城規模宏大,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全城略成方形,分為內城、外城、宮城三部分。內城在外城正中,宮城位於最北端。外城西南角有一所寺院遺址,占地近1萬平方米,塔上佛龕內殘存的塑像和壁畫,依然明晰可辨。故城內一座座十分堅固的城堡、高大厚實的城墻、深陷的護城河道殘跡、古道車轍輪廓猶存。誰能夠想到,這種純粹的黃土建築,竟然能夠留存上千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
●
高昌故城遺址
封閉的盆地,稀薄的雲量,極高的氣溫,極少的降雨量,匯集成吐魯番地區一種十分獨特的自然資源。正是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使得高昌故城得以留存至今。
高昌故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稱“高昌壁”,最早見於《漢書》,在《北史?西域傳》中記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南北朝時期的麹氏高昌王國、回鶻人建立的回鶻高昌國均在此建都。唐朝打敗高昌後,曾經在此設西州治所。蒙古帝國時將此地劃入察合臺汗的封國,改設火州。13世紀末,高昌王城被蒙古鐵騎圍困半年之久,高昌王英勇戰死,高昌城毀於戰火。從此,這座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古城衹留下了斷壁殘垣供後人憑吊。
高昌的名稱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後,曾嚮漢武帝提及大宛國有好馬。當時中原地區的馬品質不好,漢朝和匈奴正處於劍拔弩張、頻繁交戰的時期,非常需要有好馬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於是,漢武帝派了一個叫車令的壯士,帶着黃金千兩到大宛國換取好馬,但是遭到大宛國王的拒絶,並且搶劫了漢朝使者的財物。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非常惱怒,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幾萬兵馬遠征大宛。公元前104年,大軍從河西走廊出發,穿越戈壁????澤,經過艱苦卓絶的長途行軍,到達吐魯番的時候,部隊已經人睏馬乏,疲憊不堪。無奈,李廣利下令隊伍休整。他們發現戈壁灘上有一處緑洲,水草肥美,地勢開闊,於是將有傷病的士兵集中起來,屯駐於此。一方面可以讓士兵得到休整,補充軍隊給養;另一方面又可與漢朝就近呼應。漢朝將士們休養屯墾的這個地方,由於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叫做“高昌壁”,當初,這是一個軍事性的城堡,就是後來高昌城的雛形。
李廣利在高昌駐軍屯田的做法,為西漢王朝統治西域的廣大地區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此後,歷代的中原王朝,都把在西域大地屯田作為一個有效的政治、軍事手段。由於高昌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上的優勢,漢、魏、晉歷代都曾在此設“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禦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
歷史的記錄翻到了唐朝初年,這個時期的高昌王國從國王到百姓篤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的記載,可見高昌國的佛教香火之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高昌國王麹文泰迎來了大唐帝國西行取經的玄奘法師。在對待玄奘法師的事情上,他作出了一個明顯的錯誤的舉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自序(1) | 自序(2) | 1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 |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 | 3歷史凝結下來的見證:玉門關 | 4不為時間所衰減的歷史光彩:陽關 | 5嘉峪關上的明代壁畫不可不看 | 6東西文明的碰撞(1) | 6東西文明的碰撞(2) | 1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 | 2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 3千年幹屍之謎(1) | 3千年幹屍之謎(2)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1) |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2) |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 | 6一個女人和絲綢的美麗傳說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 |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2)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1) |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