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跨世纪的问号:图说秦始皇陵   》 第19节:强弓劲弩的重要地位      朱岩 Zhu Yan

  当白起踌躇满志地踏进这样的"军幕"时,就已经成竹在胸了。面对赵军的大举进攻,白起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与赵军接战的秦军前锋部队佯装败退,而秦军主力则开始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
  赵括果然中计,亲率赵军主力离开大本营,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
  这时,夜幕低垂,几颗微光闪烁的星星静静地俯视着战局的发展。黑夜中,两队背负使命的秦军悄悄地离开了营垒。一支25000人的"奇兵"部队潜伏到赵军的背后,将赵军一分为二,并截断统帅前军的赵括的退路。另外一支5000人的骑兵,则如一阵风似的直奔赵军大本营,去切断赵军的粮道。
  然而,军事专家对这两支秦军部队一直迷惑不解。25000名"奇兵"到底是怎样一支部队,他们属于哪一个兵种?而那5000名秦国骑兵究竟如何作战,这一切都没有人能说清道明。
  先来看看秦国的骑兵。在二号坑北部的第四单元,井然有序地肃立着一支骑兵队伍,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他们体形修长,装束简洁,独特的皮帽紧紧地勒住下颚。它们有着两头微翘的先进的马鞍,然而却没有马镫。马镫可以使骑手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并腾出双手,用来攻击敌人。但没有马镫的秦骑兵究竟如何作战呢?
  在骑兵纵队中,考古学家没有找到适于马背作战的长矛和战刀,相反却找到了很多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双手持弩的骑兵,当然不必像挥刀舞矛那样对身体的平衡度有更高的要求。那么,秦军的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这真是让人大出意料。
  可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5000骑兵,还无法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或者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当战场上的变化全部按照秦军统帅部的战前布署完成以后,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被死死围困在秦军的铁桶阵中。今天的高平县境内,有一个名叫三军村的小村庄,当年赵军统帅部就设置在这里。想当年,被围困在这里的赵括并没有丧失斗志,他命令赵军就地布阵,建筑工事,固守待援。久经沙场的白起也没有马上下达总攻击令。为了从精神上彻底地瓦解赵军,白起命令部队围而不打,只是出动一种叫做"轻兵"的部队不断出击,袭扰赵军。
  在那被围困的46个日子里,凄风惨雨,哀号连连。然而,令学者们迷惑不解的是,在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中反复冲杀的秦军"轻兵",倒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在俑坑的众多勇士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群士兵,他们手执戈矛,身上只穿有一层布袍。在冷兵器时代,铠甲是最好的防护手段,脱去了铠甲,就等于赤膊上阵,距离死神就比别的战士更近一步。然而,脱去了铠甲的战士,也等于把自己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他们的身体获得了更自由的空间。想来他们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轻兵",是由一群具有过硬技击本领和格斗技术的小伙子组建而成,他们属于秦军中的特种部队,经常在战场上执行特殊任务。现在他们就被派出执行袭扰赵军的任务。他们体轻似燕,来去如风,穿梭在重重的赵军士卒中,虽不如后世小说中所言,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却一定能给赵军以重大的杀伤,严重挫伤敌军的士气。
  "秦军围住了赵军主力!"当这一消息传到秦都咸阳,喜出望外的秦昭王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起身来到长平前线,并带来了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子,组成一支新的大军,从战场的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全部赵军的后路。
  噩运已无可争议地降临到赵军的头上。赵军统帅赵括面临的选择只有一个:突围!于是,即将溃散的赵军被重新整合起来,兵分四路,回过头来向东突进,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同守卫大本营的赵军会师,以图再战。可是,挡在他们前面的,便是那支25000人的穿插部队--司马迁所说的"奇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东方定律第2节:强国梦第3节: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图)第4节:千古一帝
第5节:匈奴对秦的威胁第6节:嬴政巡游第7节:《阿房宫赋》第8节:骊山兀兮云飞扬(图)
第9节:始皇陵上的修造第10节:地宫的结构及其秘藏第11节:布局之谜已经解开(图)第12节:群星璀灿捧北辰
第13节:再现帝都辉煌第14节:寝建筑的恢宏气度第15节:兵马俑坑和马厩坑(图)第16节:最漫长的埋伏(图)
第17节:阴谋在韩国悄悄上演(图)第18节:秦俑一号坑(图)第19节:强弓劲弩的重要地位第20节:他们是一支战车部队
第21节:陪葬坑中的宫廷生活第22节:京师厩苑马厩坑第23节:皇家园囿珍禽异兽坑第24节:丰富多彩的宫廷娱乐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