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遥十五年祭   》 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      Li Jianjun

  天上万颗星,
  地上万盏灯,
  哪一颗星最亮
  哪一盏灯最明
  千颗星啊万颗星,
  亮不过熠熠北斗星;
  千盏灯啊万盏灯,
  明不过窑洞的小油灯
  壮丽的诗篇灯下写,
  伟大的决策灯下订,……
  五星红旗飘蓝天,
  万里山河映日红……
  这是当年歌诵领袖的诗篇,如今吟诵起来,挥之不去的是故人的笑容和身影。还有什么没有做完的事情吗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吗我的风雨同舟生死相交的年青的朋友
  是的,谷溪想起来了,他的朋友在延安的病床上嘱咐他,他死后,要把他埋葬在延安黄土山上,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
  谷溪为这最后的遗嘱奔走了三年,延安大学的申沛昌校长和几位德高望重的陕北老人制订了一个实施方案,委托谷溪具体执行。他踏勘了延安的山山峁峁,最后在延安大学背后的群山中选了一架山梁。这是有名的杨家岭上一座无名的山岭,东靠杨家岭的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望中央党校所在地的凤凰山,山脚下,杏子河与西河交汇,形成的那条著名的延河款款向东流去。
  此山由三道梁组成,与清凉山连成一个脉系。路遥的骨灰被安葬在三道梁的中间一道梁上,墓冢是用清涧的青石砌成,墓前有王巨才题写的路遥之墓的墨色石碑,碑石与墓石全部由他的出生地清涧运来。"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信天游一直被路遥传唱着,如今清涧的石板作了路遥的墓碑,将为这句信天游增加新的内涵。
  基地的山坡上有一片翠柏,墓前有两棵青松,整个山坡种植着白杨、核桃,和陕北的各种杂木野花。诗人谷溪托好友从陕南西乡运来的两棵白皮松栽植墓旁。此树是路遥生前特别喜爱的,他原打算移来两棵栽到陕西作协的大院里,但这个愿望没来得及实现,他便作古,而他的朋友谷溪却要在他的身后继续实现他的愿望,不仅让他回到了他所无限爱恋的生他养他的故土,甚至要满足他对两棵白皮松的喜爱……
  这座安放路遥骨灰的山梁被谷溪起名为文汇山,当年路遥在这所山下他称之为亚洲最小的一座大学里读书时,饱览古今中外名著,在靠山的大学课堂里听讲,趴在简陋的学生寄宿的窑洞土炕上就读,或者起草他最初那些闪烁才华而又幼稚的文字,或者就在这文汇山的草坡上静坐,或在那山间小道上漫步,开始构思他人生和事业的辉煌蓝图。后来,他提前实现了他预期的一个个目标,到达了他预期的一些高度,他因这种浓缩的勤奋而使他的自然生命像流星一样提前消逝……
  作为路遥与谷溪的共同的朋友,笔者冒着严寒,参与了路遥骨灰在这里的安葬仪式,并撰写了一副长联铺在这面黄土山坡上:君去矣,历经三载寒暑,依然置诸平凡世界;绩在也,荟萃五卷文章,永远存留辉煌人生。
  路遥是不死的。如今他会安卧在养育过他的文汇山,仰视蓝天白云,俯望山川河岳。因他的朋友谷溪的安排,这座山已变成了一本立体的大书,诠释着崇高的目标和瑰丽的奋争,诠释着不屈不挠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情操,诠释着牺牲,诠释着奉献,诠释着事业和理想,诠释着友谊和爱情。路遥是不死的。
  同样,路遥与谷溪的友谊永在!
  现在,就让我们用谷溪的诗句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生一万次!死一万次!
  第一万零一次希望,
  就萌生在壮士的墓穴。
  1999年7月28日--8月6日,延安文艺之家。
  困难的日子纪事
  --上大学前的路遥
  高歌
  1940年,春寒料峭。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号召,绥德分区动员的佳吴绥米清五县移民大军,川流不息地向延安周围涌来,清涧县石嘴驿区王家堡的王再朝一家,也夹杂其中。
  王再朝老汉是个明白人,一眼看到底,老家山高沟窄,人稠地薄,养活眼下这几口人,还凑合,再过二三十年,到孙子辈就不行了,不如趁移民政策,在南老山再安插上一个点,脚踩两只船,互相有个照应。于是他对村长有言在先:烂窑不卖,薄田不退,出去如果不顺意,还回老窝来。那时的移民,一级给一级下有硬任务,好不容易动员通一户,怕他再反悔,村长便满口应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世界出版社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第2节:第一辑历程(1)第3节:第一辑历程(2)第4节:第一辑历程(3)
第5节:第一辑历程(4)第6节:第一辑历程(5)第7节:第一辑历程(6)第8节:第一辑历程(7)
第9节:第一辑历程(8)第10节:第一辑历程(9)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