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新史   》 第三捲  中華民國(一九一二--一九四九)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這是一個明顯雙焦距的時期。從文化焦點上看見的是,外來商品、外來思想、外來行事方式空前大量流入,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涵蓋的都要廣遠。在各個國傢特有的影響之外,還有現代新風格的影響。一切事物都在變。可是,從社會政治的焦點上看,卻有朝代交替空位期纔有的好幾種特徵。袁世凱復闢失敗後的十年中,軍閥勢力在鄉下擾動,各通商口岸市內則是外國人在扮演主要的經濟行政角色。這種情勢激發了民族主義者反對外國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同時,動員全國農民的一項社會變亂也有了粗略的開始。
  列強之中,英美兩國--兩個新教(Protestant)傳教團的主力國--依其盎格魯撒剋遜作風而比較贊成改革,認為改革比革命較有建設性。兩國為改革提供的助力,大多來自私人的非官方管道,數量既小,來得又遲。相對的則有蘇俄藉着同時援助國民黨和共産黨而支持的激烈社會革命。此外,日本自本世紀初就對中國發出的文化與經濟支配力,失控而變成了軍事侵略,亦步亦趨地跟着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的中國歷史進行。日本的侵略行為--後來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已陷在苦境裏的中國人的折磨傷害是無法衡量的。
  一九一六至一九二七年的軍閥時代中,中央政府權威低落,這也是此時期在文化、社會、經濟方面反而頗有表現的原因之一。一九二七年以後,中國恢復官僚體係的控製,相形之下,以前顯然比較能開放自由發展。這種對照將突顯中國政黨獨裁時期持續存在的兩大主題。其一是專製中央集權論(authoritarian statism),即政府權威至上的觀念,基本上即是效忠專製的中央權威,認為政治統一重於一切。另一個是社會民間的成長,包含文化方面的創作與社會改進。中國在適應近代世界的時候,未受中國官僚直接控製而自主獨立發展,便是第二個主題的實例。不過這些發展並不能保證促進統一的中央政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總序餘序
自序理解中國歷史的方法
第一捲 君主專製的興衰第1章  起源:考古之發現
第2章  首度統一:帝王的儒學第3章  佛教時代的再統一
第4章  中國最偉大的時代:北宋與南宋第5章  宋代中國與內亞細亞的矛盾
第6章  明代的政府第7章  清朝治世
第二捲  帝製中國的晚期(1600-1911)第八章  成長而無發展之矛盾
第九章  邊境騷動與門戶開放第十章  造反與中興
第十一章  早期近代化與清朝衰微第十二章  共和革命 一九〇一--一九一六
第三捲  中華民國(一九一二--一九四九)第十三章  追尋中國的文明社會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與南京政府第十五章  中國共産黨之復臨
第十六章  中國的抗日之戰(一九三七--一九四五)第十七章  內戰與國民黨在臺灣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