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哈立德招供
2007年3月14日,美国五角大楼公布了"基地"组织的三号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一段供词,哈立德承认,自己就是"9·11"事件的幕后主导。这一消息公布后,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投向了人群,人们的思绪再次回到了2001年9月11日的当天。
哈立德曾被西方媒体称作"基地"组织的"007",他风度翩翩,目光温和,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副绅士派头,从外表上看,很难让人将他和恐怖主义联系到一起。同时,哈立德又见多识广,像一个真正的间谍那样,会说若干门语言--阿拉伯、乌尔都语、英语;拥有几十个名字--都是化名;可以轻松自在地在世界各地穿梭--拥有埃及、卡塔尔、沙特、科威特、英国等多国身份。
哈立德于2003年3月在巴基斯坦被捕,美国有专家认为,正由于损失了哈立德这样一个有头脑,有胆略,又经验丰富的恐怖分子,"基地"组织受到重创,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白宫为了抓住哈立德,曾悬赏2500万美元,联邦调查局也明言哈立德是自己"最想活捉的恐怖分子之一",除了"9·11"外,哈立德还和多起袭击美国人的恐怖事件有关。
哈立德被捕后便被送往关塔纳摩监狱,他对自己的"恐怖生涯"颇感自豪。不少被捕的"基地"分子都将哈立德形容成"基地大脑",说"基地"组织的大小行动都要经过哈立德批示。按照五角大楼官方发布的消息,哈立德自己对曾经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承认自己主导了多桩世界瞩目的大型恐怖事件。
这个基地的"大脑"于1965年出生于科威特,其父母都是巴基斯坦人,当时的科威特美丽富庶,西方文化氛围浓厚,不过哈立德的家庭却像个捍卫传统文化的小堡垒,哈立德的哥哥是科威特大学激进宗教组织的头面人物,哈立德的外甥拉姆齐·尤素福年纪轻轻就参与了1993年的世贸停车场爆炸案。哈立德一家在恐怖领域上,可算是"建树颇多"。
在读完中学后,哈立德到美国留学,凭着聪慧的头脑,他毫不费力地取得了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工程学位。另一方面,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也让哈立德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了如指掌。在大学期间,哈立德坚持留胡子,定期做祷告,经常前往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的哈立德和哥哥一起,参加了阿富汗抗苏斗争。原本就对美国没有什么好感的哈立德,在听罢了本·拉登的反美言论后,对美国更是充满恨意,很快便成了本·拉登的亲密战友。1989年抗苏斗争结束,1991年,哈立德就"脱胎换骨",他的行踪变得诡异起来,思想愈发极端,开始大肆在伤痕累累的阿富汗播散仇美情绪。哈立德将自己想像成"圣战斗士",从事恐怖袭击对他而言是"神圣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哈立德在德国呆过一段日子,时间刚好和"基地"组织在汉堡谋划"9·11"的时间相符。
理工科出身的哈立德能够娴熟运用各种现代化通讯技巧进行恐怖活动,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联系起来。而"基地"组织的严格训练,又让哈立德学会了在没有现代化设施的情况下传递活动讯息的办法。据德国特工反馈的信息,哈立德曾经利用毛驴和组织成员联系过。
在1995年2月,哈立德的外甥拉姆齐·尤素福被捕。当时,哈立德也差点落网,不过,由于在关键时刻灵活运用了若干化名,哈立德侥幸逃过了一劫。
也许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哈立德对本·拉登这位"基地"组织的灵魂人物的怨词颇多。在哈立德眼里,本·拉登欠缺在适当时机做适当决断的能力,遇事冲动鲁莽,还不够谨慎小心,并非组织的好领导。本·拉登喜欢干涉手下的行动,这一举动一度令哈立德非常恼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