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健儿 》 瞧,科比這個人 》
第19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10)
張佳瑋 Zhang Jiawei
有人說,科比的孤獨是他孤癖的病態性格使然;有人說,科比的孤獨是他與世界為敵使然,他是自作自受。這些說法都不準確,甚至有失偏頗。
其實,真正導致科比孤獨的原因還緣於他的童年。12歲之前,他隨父輾轉歐美多個城市,顛沛流離的生活,致使他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同齡玩伴,加之他"南腔北調"的語言,這使得他走到哪裏,都難以做到入鄉隨俗。
也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心理所致,他從小就在心裏埋下了這麽一個信念:長大後一定要走父親的路,但一定要遠遠超越父親。於是他以同齡人少有的耐性、耐心和耐力苦練籃球基本功。這正是導致他日後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最初動因。
這頗像20世紀末中國走進市場經濟後舉傢出門淘金的商人們。他們大有可能今年在北京混,明年轉戰廣東,後年又移師上海,那麽正處於學齡期的子女怎麽辦?寄讀!
"寄讀生"的確承受得太多,不停地輪換的生活背景,致使他們即使能交到朋友,充其量也衹是遊離於表面的泛泛之交,無法達到"死忠"的程度。試想,沒有朋友的孩子,他的性格發展能不走嚮"另類"嗎?
許多人在中小學生時期就有類似的經歷:當身邊出現了寄讀生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要在對方面前表現出自己作為"地頭蛇"的優越,絲毫不去考慮對方的感受;當自己有一天也變成"寄讀生"時,卻不停地嚮父母哭訴自己在學校受到的各種不公平待遇。
我們能給予的提示是:孩子在人格塑型期,一切都尚未定型,應該盡量地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安定的環境,顛沛流離的生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乃至人生觀而言,弊大於利!不信,去問問那些經歷過頻繁的"寄讀生"生活的孩子們,誰沒有一本孤苦的傷心史呢?他們日後的人生之路,又有幾個是平坦的呢?
沿着歪歪扭扭的孤苦之道一路殺回費城中學後,這個多少受過一點歐洲文明影響的美國黑人少年,以其出色的球技徵服了美國中學聯賽中無數的同齡人,但在社交禮儀方面卻漸漸地露出了與本土文化格格不入的窘態,成了不倫不類的"半拉子紳士"。
當然他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紳士。因有限的條件所致,他從歐洲秉承的文化衹是皮毛而已。當他直來直去的交流方式受到中學時期的隊友們嘲笑後,他對這種隔閡睏惑萬分。他本能地與周圍人保持着距離,並盡力地剋製着自己的話語權,一門子心事衹投放在NBA的選秀上。
再說他的傢教。誰都知道家庭教育對一個少年人格成長期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科比的母親--一個準文盲婦女--不可能灌輸給自己的兒子完整的人格修養,也不會調教他應該有怎樣正確的人生努力方向。這就無形中縱容了孩子一身的反骨,並使其本來就寥若晨星的人脈幾乎歸零。於是他更加沉默了。
瞧過科比,回到我們的周遭,同樣不難找到孤獨的沉默者。然而沉默能換來金子?未必!
但凡沉默無非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內嚮型性格所致;一種和科比一樣,受製於某種難以愈越的環境或壓力。前者既不恨世也不厭世,沒什麽攻擊性,也難給他人造成什麽威脅;而後者表現於外在的沉默並不代表心裏的沉默,他們本來有很高的價值取嚮,當這種取嚮受到壓製時,心裏就産生了抵抗情緒,他們極有可能對自己狠,甚至打碎牙齒往肚子裏咽,為的衹是有朝一日要證明自己強於別人。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那麽你選擇了科比式的沉默了嗎?
如果是,那麽你就要註意了。你的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上,那是好事,但若是放在人事鬥爭上的話,那麽在衆人眼裏的你將是多麽的恐怖!▲
-- 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言 | 第2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1) | 第3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2) | 第4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3) | 第5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4) | 第6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5) | 第7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6) | 第8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7) | 第9節:重逢之時,飛躍之年(8) | 第10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1) | 第11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2) | 第12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3) | 第13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4) | 第14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5) | 第15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6) | 第16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7) | 第17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8) | 第18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9) | 第19節:少年:費城與意大利(10) | 第20節:身披湖人戰袍去戰鬥(1) | 第21節:身披湖人戰袍去戰鬥(2) | 第22節:身披湖人戰袍去戰鬥(3) | 第23節:身披湖人戰袍去戰鬥(4) | 第24節:身披湖人戰袍去戰鬥(5)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