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国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陈季冰 Chen Jibing
3.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标本
2005年10月3日,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欧盟各国终于就土耳其入盟问题达成一致,为启动土耳其入盟谈判铺平了道路。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欧洲梦",土耳其人已经整整做了40年。
土耳其之所以值得世人、尤其是值得中国人关注,主要不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当代乃至未来世界中的地位,而是因为它的历史,特别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艰难和曲折的现代化历史。这几乎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定义的"自主适应型""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唯一的成功案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标本意义。
土耳其共和国的前身是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其时间跨度恰好覆盖中国的明清两代。14世纪初期之后的100多年里,这个安纳托利亚高原上众多突厥部族中并不起眼的小酋长国迅速崛起为史上最为强盛的伊斯兰大帝国。公元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军队一举攻破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在经历了对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亦称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长达几个世纪时断时续的围困以后,穆斯林终于占领"第二罗马",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的十字架轰然倒下,它的圆顶上升起了新月,那个由雄才大略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手缔造的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方基督教"千年帝国"从此被从地图上抹去。直到今天,这个日子依然是西方文明历史记忆深处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注:对"拜占庭的陷落"所怀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愫弥漫于难以计数的西方文化作品中,我猜想,其中负疚的成分要多于感伤。因为延续千年之久、被称为"地上天国"的拜占庭最终虽亡于穆斯林,但对它的衰落负有决定性罪责的也许未必是穆斯林,而是西方"基督教兄弟"的"十字军"东征。关于"拜占庭陷落"的故事,读者可参阅茨威格的通俗历史特写《拜占庭的陷落》,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第25-51页,【奥】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之后的200多年里,奥斯曼铁骑继续高歌西进,先后两度围攻维也纳,差一点就踏破这个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最后屏障。在其极盛年代,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版图扩张至巴尔干半岛全境及阿拉伯半岛、中亚和北非大部,将地中海三分之二海岸线揽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并一度把黑海变成帝国的内湖。
然而,就像包括中华帝国在内的历史上所有伟大文明一样,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这个曾令欧洲人闻风丧胆或艳羡仰慕的大帝国在达到顶峰之后逐渐陷入僵化与停滞,最终不可避免地遭受衰败的宿命--这一缓慢而持续的衰败过程整整耗去了200年!与此同时,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学/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世界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持久对抗中逐渐确立起越来越大的优势,先是老对手奥地利,随后是沙俄,最后是西欧列强,它们从各个方向展开对这个"欧洲病夫"的疯狂蚕食。与晚清帝国如出一辙,奥斯曼在抵御外辱的拉锯战中虽偶有小胜,且利用列强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过一些成功的外交斡旋,但总的颓败趋势已无力回天。
由于地理上离西方更近,更早感受到西方的挑战,奥斯曼版的"救亡"运动远早于中国清朝。早在18世纪初,第一批先知先觉的精英们就艰难地试图将帝国的发展推上西化轨道。
最初,土耳其人认为问题出在军事上,于是先是通过向德国和法国购买先进军备来补救,继而又展开相对比较全面的军事现代化。不过,随着一批批青年军官留学西欧或者在主要由法国人主持的土耳其军官学校接受西方式军事教育,他们也直接感受或通过自己掌握的西欧语言接触了军事以外的其他西方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中下层军官和文职官员呼吁国家进一步推行全方位西化。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奥斯曼版的"洋务运动"似乎可以接受,但在19世纪以前,从土耳其人的所有努力来看,没有一个能够超越外观西化或技术西化的范畴,很少人考虑基本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且,一般而论,西方的影响一直是微小的,欧洲思想观念也只触及人口中很小的一撮精英分子,在民众中缺乏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 | 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 | 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 | 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 | 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 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 | 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 | 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 | 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 | 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 | 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