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楊樹達 Yang Shuda

  又《昭公十四年》曰: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九月甲午,楚子殺鬥成然而滅養氏之族。
  又《昭公二十七年》曰:宛直而和,國人說之。鄢將師為右領,與費無極比而惡之。令尹子常賄而信讒。無極譖宛焉,謂子常曰:“子惡欲飲子酒。”又謂子惡:“令尹欲飲酒於子氏。”子惡曰:“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將必來辱,為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無極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擇焉。”取五甲五兵,曰:“諸門,令尹至,必觀之,而從以酬之。”及饗日,帷諸門左。無極謂令尹曰:“吾幾禍子!子惡將為子不利,甲在門矣,子必無往!且此役也,吳可以得志,子惡取賄焉而還。又誤群帥,使退其師,曰:‘乘亂,不詳。’吳乘我喪,我乘其亂,不亦可乎?”令尹使視氏,則有甲焉,不往,召鄢將師而告之。將師退,遂令攻氏,且爇之。子惡聞之,遂自殺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中論?治學篇》曰: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人師矣。
  《禮記?中庸篇》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子張篇》曰: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衛靈公篇》曰: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樹達按:罔者無也,學而不思,其失止於喪己;殆者危也,思而不學,其病可以誤人。殆之害甚於罔。故孔子又曰,思無益也。
  又按:此章與上溫故知新章義相表裏。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言溫故知新可以為師,《中論》引孔子語謂學與思可以為人師,說正相合也。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禮記?中庸篇》曰: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己。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荀子?子道篇》曰: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顔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韓詩外傳》捲三、《說苑?雜言篇》、《傢語?三恕篇》文同。)
  又《儒效篇》曰: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以自誣,外不以自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春秋?隱公三年》曰: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𠔌梁傳》曰: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子張學幹祿。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春秋?桓公五年》曰:春正月甲戌己醜,陳侯鮑卒。《𠔌梁傳》曰: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醜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又《昭公十二年》曰:春,齊高偃納北燕伯於陽。《公羊傳》曰:伯於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
  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