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36位中國當代學人自述:精神歷程   》 第19節: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陽(3)      曹保印 Cao Baoyin

  我明白說這種話,對於當下中國那些仍在為溫飽苦苦掙紮的人是相當奢侈的。這個除夕,我在給內蒙古的著名學者曾憲東先生電話拜年前,偶然想到上網“百度”一下他,結果看到第二條是2005年12月19日的《內蒙古晨報》所載的報道,曾憲東到醫院看望當代“白毛女”黃培淑。報道說,五年前曾憲東一行發現她時,她住在山洞裏,下身無衣服遮體……這個在山洞裏蜷縮了23年的女人比歌劇中有奶奶廟住、有供果吃的“白毛女”喜兒悲慘得多。但是,我們這些有一定表達能力和機會的人,說話固然是自我一種根於本能的需要,我們“以筆為旗”追求社會正義,不也有利於這些仍在為生存權而苦熬的人們改善處境嗎?
  如果“白說也要說”是基於不平則鳴的天理和不服氣的本能,那麽,我同時也相信“說了不白說”。不妄自菲薄,相信自己的言說(社會行為之一種)可以參與並影響社會的進程,有益於世道人心的變化,是水滴石穿中的一滴水,乃是我從事“公民寫作”的第二個心理動因。
  正月初四(2月1日)有幾位朋友電話問我:你寫了“批”仇和的文章嗎?有說是在“博客中國”我的“專欄”上看到的,有說是在人民網上看到的……我沒有寫呀。上網一看,原來是“博客中國”將我兩年前發表的舊文《把仇和式的強人留給歷史》於1月30日重新搬上了網(該網站上我的“專欄”文章全是編輯選貼的已發表作品)。選在仇和官升副省長的時刻重貼,我不反對。它表明我的這篇文章還有針對性。若用此文來證明“說了白說”我是不同意的。我根本沒有指望人傢看了我這篇文章及相關“輿論”後就不提拔仇和。我相信,持我類似觀點的人一多,中國的政治文化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假如哪天有了一票頂一票的選舉權,不認同仇和執政模式的人就不會投票給他這類官員。
  類似的,網上反美仇日的“憤青”很多,但這些年也總有人不斷翻出我的舊作《孩子,你怎麽會這樣想》(駁視薩達姆反美為英雄的)、《“愛國賊”》、《民主的力量》等篇什重貼在網上。作用大小不論,至少它們的存在是文化生態多元化的表現。
  相信“說了不白說”,除了不妄自菲薄的自信,還有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步的體認。這是自我激勵的第三個動因。
  如果僅從一己際遇來看,正當盛年時,不明不白被貶抑且將終老於每周聽從一審二審裁决發落的最底層編輯的我,有相當充分的理由心懷怨尤,卻沒有任何緣由和必要對誰歌功頌德(偶然得個文學界的大奬,無改於我在新聞單位的處境;對於支持、勉勵我的讀者和師友,愛護、關照我的同事和某些領導個人,感銘於心另當別論)。但是,我們對於社會現狀的評估,需要冷靜客觀。如果不是天真幼稚太樂觀以致期望值定高了,如果不是囿於個人遭逢的不公不幸,我們就應該承認這2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認為中國社會進步、時代進步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世界巨變和開放政策帶來的國際互動,世界潮流的不可阻擋給我這樣的人巨大的精神激勵。
  二是社會各階層、各種勢力的互動,在“交鋒”、“較量”和博弈中達成暫時的平衡,其中有雙方的妥協與讓步。我當然願意相信自己是站在積極力量的一面,卻也時常警醒自己不要陷入“惟我獨尊”的專製思維中。
  三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相對發展,對公民權利的實現具有不可抗拒的推動作用。正如沒有廣播電視的普及,就沒有歐美國傢今天的普選模式裏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沒有互聯網的普及,就沒有每日厚厚一大摞的市民報紙;互聯網、手機短信與其他傳媒的互動,無疑是這幾年新聞熱點和輿論沸點形成的條件。這種趨勢也是不可逆轉的。
  這樣看問題,就是給自己加油,給一切有志於——藉有李敖的話講——反求諸己、反求諸憲法,循名責實為逐步兌現和擴大我們的公民權利的人加油。
  “心永遠憧憬着未來”,衹要心中還有夢,我們就能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往前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序言第3節:30年中的若幹記憶片段(1)
第4節:30年中的若幹記憶片段(2)第5節:30年中的若幹記憶片段(3)第6節:30年中的若幹記憶片段(4)
第7節:我當人大代表的故事(1)第8節:我當人大代表的故事(2)第9節:我當人大代表的故事(3)
第10節:中國性文化的30年變遷(1)第11節:中國性文化的30年變遷(2)第12節:中國性文化的30年變遷(3)
第13節:嚮權力訴說真理(1)第14節:嚮權力訴說真理(2)第15節:嚮權力訴說真理(3)
第16節:嚮權力訴說真理(4)第17節: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陽(1)第18節: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陽(2)
第19節: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陽(3)第20節:我的平反路(1)第21節:我的平反路(2)
第22節:我的平反路(3)第23節:我的平反路(4)第24節:我的平反路(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