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智慧   》 第19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0)      林語堂 Lin Yutang

  一個強烈的决心,以攝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熱的欲望,以享樂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該無福可享,則亦不怨天尤人。這是中國人“知足”的精義。
  七 幽默的天性
  幽默是心境之一狀態,更進一步,即為一種人生觀的觀點,一種應付人生的方法。無論何時,當一個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生産豐富之智慧足以表露其理想時則開放其幽默之鮮葩,因為幽默沒有旁的內容,衹是智慧之刀的一晃。歷史上任何時期,當人類智力能領悟自身之空虛、渺小、愚拙、矛盾時,就有一個大幽默傢出世,像中國之莊子,波斯之喀牙姆(Omar Khayyam),希臘的亞裏斯多德,雅典民族倘沒有亞裏斯多德,精神上不知要貧乏多少,中國倘沒有莊子,智慧的遺産也不知將遜色多少。
  自從有了莊子和他的著作,一切中國政治傢和盜賊都變成了幽默傢了,因為他們都直接間接地接受了莊子人生觀的影響。老子先於莊子已笑過清越而激變幻譎的狂笑。他一定終身是個獨身漢,否則他不能笑得這樣俏皮,這樣善於惡作劇,無論如何,他到底娶過親沒有,有無子嗣後裔,史籍上無從查考,而老子最後的罄咳之首卻被莊子抓住。莊子既屬較為少壯,喉嚨自然來得嘹亮,故其笑聲的環輪,歷代激動着回響,吾們至今忍不住錯過笑的機會,但有時我感覺我們的玩笑開得太厲害,而笑得有些不合時宜了。
  歐美人對於中國問題認識之不足,可謂深淵莫測。歐美人有時會問:“中國人可有幽默的意識否?”這樣的問句,適足以表示其無識,其語意之稀奇,恰好像阿拉伯商隊問人:“撒哈拉(Sahara)沙漠中有無沙土?”一個人之存在於國傢中,看來何等渺小,真是不可思議。從理論上觀察,中國人應該是幽默的,因為幽默産生於寫實主義,而中國人是非常的實體主義者;幽默生於常識,而中國人具有過分的常識。幽默,尤其亞洲式的幽默是知足悠閑的産物,而中國所有的知足和悠閑,超乎尋常之量。一個幽默傢常常為失敗論者,樂於追述自己之失敗與睏難,而中國人常為神志清楚,性情冷靜之失敗論者,幽默對卑鄙罪惡常取容忍的態度,他們用嘲笑代替了譴責。
  中國人又有一種特性,專能容忍罪惡。容忍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而中國人兩面都有。倘使吾們在上面講過的中國人之特性——知足,容忍,常識和老猾俏皮是真確的,那麽幽默一定存在於中國。
  中國人幽默見之於行為上者比之文字為多,不過在文字上有種種不同形式的幽默,其中最普通的一種,叫作“滑稽”,即許多道學先生,也往往多用別號掩其真姓名縱情於此等滑稽著作。照我看來,這實在是“想耍有趣而已”。此等著作乃為剛性過強之正統派文學傳統束縛之放縱。但幽默在文學中不能占什麽重要地位,至少幽默在文學中所擔任的角色及其價值未被公開承認過,幽默材料之包容於小說者至為豐富,但小說從未被正統學派視為文學之一部。
  《論語》、《韓非子》和《詩經》裏頭,倒有天字第一號的幽默。可是道學先生裝了滿肚的清正人生觀,到底未能在孔門著作中體會什麽詼諧的趣味,即似《詩經》中的美妙生動的小情詩也未領悟,竟替它下了一大篇荒唐古怪的註解,一如西方神學家之解釋《聖詩集》(Song of Songs)。陶淵明的作品中也含有一種美妙的幽默,那是一種閑暇的知足,風趣的逸緻和豐富的捨己為人的熱情。最好的例子,可見之於他的責子詩: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杜甫和李白的詩也孕涵着相當的幽默,杜甫作品常令人慘然苦笑。李白以其浪漫恬淡的情緒令人愉悅,但吾人遂不以幽默稱之。一種卑劣的威風,道學先生所挾持以為國教者,限製了思想情緒的自由發展,而使小說中自由表現的觀點和情緒成為禁物,可是幽默衹能在小說和天真觀點的領域上生存。事實於是很明顯,像這樣的因襲環境,不會增進幽默文學之産生的。假使有誰要搜集一個中國幽默文字的集子,他務須從民間歌謠、元劇、明代小說選拔出來,這些都是正統文學柵垣以外之産物,其他如私傢筆記,文人書翰(宋明兩代尤富),態度的拘謹稍為解放,則亦含有幽默之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1)第2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2)第3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3)
第4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4)第5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5)第6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6)
第7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7)第8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8)第9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9)
第10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第11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2)第12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3)
第13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4)第14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5)第15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6)
第16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7)第17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8)第18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9)
第19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0)第20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1)第21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2)
第22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1)第23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2)第24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