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我是沃兹:一段硅谷和苹果的悲情罗曼史   》 第19节:“奶油苏打”的日子(1)      Steve Wozniak

  我没有勇气向器材公司免费索取价值不菲的样品。一年后,我与斯蒂夫·乔布斯相遇,他能与销售商通通电话就得到免费器材,这让我见识到他是多么的勇敢。对我而言,则永远无法做到。我们一个内向,一个外向,刚好互补。其中一人感觉困难,另一人常常可以轻松解决,完全就是黄金搭档
  在De Anza时,我的量子物理老师有次说道:“沃兹真是与众不同的名字。我还认识一位叫沃兹的人,他去了凯泰公司(Caltech)。”
  “那是我父亲。”我回答,“他去了凯泰。”
  “他可是个很棒的橄榄球运动员。”
  我告诉他,那就是我父亲,因为他曾是球队的四分卫。
  “是的,”他说,“我们从不去看橄榄球比赛,但在凯泰公司,我们会去看杰瑞·沃兹踢球。他声名远播。”
  我认为老爸是凯泰公司有史以来最好的四分卫。洛杉矶公羊队甚至想将他纳入旗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优秀到可以成为职业运动员。但我清楚地听到物理老师因父亲的球技而对他印象深刻。我感觉自己正在分享父亲过去的经历。老师甚至给我看了一份那时凯泰的报纸,上面有父亲穿着制服的照片。
  并非每一门课我都专心致志。在高等数学课上,我就总是心不在焉。我总在思考如何用机器语言为通用数据公司的NOVA小型机编写一种FORTRAN语言编辑器。
  我在脑中编写好第一行,正试图记住,只听老师说:“沃兹,只要你专心听课,在数学上定有无限潜能。”
  他当众言之,让我如芒刺在背,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不过在课堂上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也可能是我感到无聊,因为我是那种看看书就能拿到好成绩的学生,在数学上也是如此。
  “奶油苏打”的日子
  19岁时,从电影《五角大楼文件》(The Pentagon Papers)里,我了解到越战的真相,思想也发生了彻底转变,并因此与父亲有些不快的争论。
  那时,父亲沉迷于酒精,并不是最有力的争辩者。但我的新发现将更有力地取代先前的想法。我开始崇尚和平,并逐渐意识到政府不惜一切手段博取人们的信任。
  《五角大楼文件》揭露了中情局和五角大楼人员所知道的真相,总统巧言令色,欺骗了美国人民。他颠倒黑白,诱骗人民支持战争。例如,其中指出“东京湾事件”纯属政府虚构,以及为何每次官方公布越共死亡人数都为我军的10倍,事实上他们无法计算。大多美国人却相信政府的一派胡言,《五角大楼文件》则揭示出这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
  接受这一真相是我此生中最困难的事之一。我在一个倡导民主的国家长大,难以相信在这样的民主下会充满着谎言。美国政府为何与人民为敌,蓄意欺骗我们?欺骗对我而言毫无意义。
  我认为,最坏的并非越战本身,而是它带给人们痛苦和压力。因为我已是成年人,有我自己的道德观——深刻关注人民的生活疾苦。我开始寻找生活真谛——如今我仍在这样做——我行事做人只为自己和他人拥有一个快乐人生。
  即使高中的我并不理解真相的意义,但如果有人更真实地告诉我,我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五角大楼文件》对我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指出了我们这片土地的主要规则:即使总统都会受制于军事工业。之后,我决定不再投票,因为那并不重要。我觉得无论谁当选,我的生活都一成不变,我甚至不愿靠近投票站。
  东京湾事件
  不是每个人读到此处都会回忆起“东京湾事件”,但它的存在改变了我对越战的看法。
  1964年美方声称,美军两艘战舰(分别为“马杜克斯号”和“杜恩勒号”)于8月遭致北越战舰袭击,这就是“东京湾事件”。之后的调查显示大多袭击都属虚构。
  根据《五角大楼文件》以及各方报道,大多袭击皆为林肯·B·约翰逊政府的捏造。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袭击了北越的石油加工厂,但这是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下实行的计划,只为把美国卷入此次冲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喧嚣(1)第2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喧嚣(2)第3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1)
第4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2)第5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3)第6节:我们是一群电子小孩(4)
第7节:逻辑游戏(1)第8节:逻辑游戏(2)第9节:逻辑游戏(3)
第10节:逻辑游戏(4)第11节:逻辑游戏(5)第12节:逻辑游戏(6)
第13节:电视干扰发射机(1)第14节:电视干扰发射机(2)第15节:电视干扰发射机(3)
第16节:电视干扰发射机(4)第17节:电视干扰发射机(5)第18节:电视干扰发射机(6)
第19节:“奶油苏打”的日子(1)第20节:“奶油苏打”的日子(2)第21节:“奶油苏打”的日子(3)
第22节:“奶油苏打”的日子(4)第23节:“奶油苏打”的日子(5)第24节:“奶油苏打”的日子(6)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