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品三国 》
第19节:隆中对策(3)
易中天 Yi Zhongtian
这当然是鬼话,但刘表终将失去荆州倒是事实。这一点,诸葛亮看到了,其他人也看到了。事实上,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也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七年前,就有人为孙权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其观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极为相似。那么,这个人是谁?
是鲁肃。
提起鲁肃,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那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说他“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本传则说他“性好施与”。他们家大约是比较富有的,鲁肃却不趁机发国难财(不治家事),而是“大散财货”,接济穷人,资助英雄。周瑜当居巢(今安徽省巢县)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囷(音群,圆形谷仓)米,各三千石,鲁肃就随便指一囷送给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赠”的故事。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和张昭、周瑜一起,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而且实际上起的作用可能比张昭还大。
鲁肃也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鲁肃投奔孙权后,孙权马上就接见了他,而且和他有过一次同桌喝酒(合榻对饮)的密谈。这次密谈,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当时孙权问鲁肃,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孙某既然继承了父兄的余功,便也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思有桓文之功)。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这话问得和刘备一样,然而鲁肃却当场就泼了一瓢冷水,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了。想当年,高皇帝(刘邦)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的,但是不行,因为有项羽为害。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成得了齐桓、晋文?
但这决不等于没事可做。做不成齐桓、晋文,做什么呢?做皇帝呀!于是,接下来鲁肃说了两句极其重要的话:“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汉王朝是没有希望的了。曹操呢,只怕也一时半会也除他不掉。所以,为将军计,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衅,就是破绽。那么,天下会不会有破绽呢?会有,因为“北方诚多务也”。多务就是多事,多事就破绽百出。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我们就向西进军,灭黄祖,伐刘表,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极,据而有之)。那时,将军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了。这可是高皇帝的功业啊!
这当然是一个宏伟蓝图。但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这个时候,在鲁肃,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在孙权,同样也只能是听听而已。当时孙权才十八岁,按照男子二十始行冠礼(成年礼)的规矩,还要算未成年人。他刚刚接了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座稳。《三国志?吴主传》的说法,是“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孙权的两个堂兄,都在下面做小动作。孙辅暗通曹操,孙暠(皓)图谋夺权,孙权自己内部都差一点摆不平,哪里还能打荆州的主意做皇帝的梦?就算他有这个“贼心”,也没有“贼胆”和“贼力”。因此,孙权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这当然是打官腔,却也只能如此。别看这时孙权年纪轻轻,政治上却已经是十分成熟的了。
但是,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孙权不但有了“贼心”,也有了“贼胆”和“贼力”。鲁肃曾经做过的那个规划,又被人旧话从提,而且主张立即实施。这个人就是甘宁。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三国志?甘宁传》说他“少有气力,好游侠”,经常召集一帮“轻薄少年”,自己当领袖,呼朋引类,招摇过市。碰到什么人,对方态度好就交朋友,态度不好就抢东西。《吴书》说他“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还说他出门的时候“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下来的时候,就用丝绸锦缎代替绳索系船,走的时候就割断丢弃(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看来是个横行霸道又大手大脚的,或者说是一个喜欢漂亮喜欢玩酷的黑社会老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话说三国 |
|
|
第1节:青梅煮酒论英雄(1) | 第2节:青梅煮酒论英雄(2) | 第3节:青梅煮酒论英雄(3) | 第4节:青梅煮酒论英雄(4) | 第5节:天生奇才(1) | 第6节:天生奇才(2) | 第7节:天生奇才(3) | 第8节:天生奇才(4) | 第9节:慧眼所见(1) | 第10节:慧眼所见(2) | 第11节:慧眼所见(3) | 第12节:慧眼所见(4) | 第13节:三顾茅庐(1) | 第14节:三顾茅庐(2) | 第15节:三顾茅庐(3) | 第16节:三顾茅庐(4) | 第17节:隆中对策(1) | 第18节:隆中对策(2) | 第19节:隆中对策(3) | 第20节:隆中对策(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