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太平天國史   》 捲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禮製      羅璽綱 Luo Xigang

  禮是維護三綱、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主要道德範疇,使人屈服於三綱人倫與封建等級制度之下,不敢有所逾越,從而束縛人民的鬥爭,以達到「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一〕的目的。所以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二〕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在用法律統治人民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統治人民的工具。
  太平天國革命,提倡平等,自天王以至全體人民都以兄弟姊妹相稱,在經濟上要求平等,高度發揮農民革命反封建的一面。但卻製定一套「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三〕的封建禮製,充分地反映出農民階級消極方面的保守性、私有性,嚴重地受了封建思想的腐蝕。在服飾上,定「紅黃二色,為天朝貴重之物」,衹有官員可「遵官職製造穿着,無官之人,僅準紅色包頭,其汗袍、蚊帳、足裘尤不準用」,「其已成之物,衹準穿在內服,不準作為外觀」,「以判崇卑」,如有不遵定製,即「斬首不留」〔一〕。在儀衛輿馬上,官員都坐轎,天王轎夫六十四人,東王轎夫四十八人,最下至兩司馬還有轎夫四人。東王儀仗隧多至千數百人,有開路竜燈等無聊器物,很像鄉村裏迎神賽會。在稱呼上,太平禮製規定務種等級的稱呼:「王長女臣下稱呼長天金,第二女臣下稱呼二天金」;「丞相子至軍帥子皆稱公子。但同稱公子,亦有些別,如丞相子稱丞公子,檢點子稱檢公子」;「丞相女至軍帥女皆稱玉」,「師師女至兩司馬女皆稱雪」。這些瑣碎齷齪的禮製,充分表現出封建落後性。茲分璽英朝儀、服飾、儀衛輿馬、稱呼五項述於左:
  一璽印
  太平天國因篆文人民不能普遍認識,故所刻璽印都用宋體字正書,四方刻陽文,雲竜邊,留正中一行,另鎸一綫邊,刻官爵名於其中,並沒有印信關防等字樣。
  天王洪秀全玉璽
  說明
  天王玉璽用青白玉做成,徑20.4釐米,高2.7釐米,紐高7.4釐米,紐背刻雲紋,紐側刻雙鳳朝陽紋,璽文四周上作雙鳳朝陽紋,左右作竜紋,下作立水紋,共四十四字,宋體正書。現藏中國革命博物館。
  幼天王洪天貴福玉璽
  說明
  幼天王玉璽用青白玉做成,徑21.8釐米,高4.0釐米,紐高7.0釐米強,紐背刻雲紋,紐側刻雙鳳朝陽紋,璽文四周上作雙鳳朝陽紋,左右作竜紋,下作立水紋;共三十八字,宋體正書,上方右角已斷,用粘補合。現藏中國革命博物館。
  太平天國璽有金璽〔一〕玉璽之分。天王金璽八寸見方,四面雲竜,中空一行,刻「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九字。左首角上鎸一「金」字,右首角上鎸一「璽」字。左首邊上刻「奉天誅妖」四字,右首邊上刻「斬邪留正」四字。此璽不是緊要詔旨不用。另有三寸六分見方一璽,四面竜紋,中刻「旨準」二字,凡批答奏章及旨準刊行各書都鈐此璽〔二〕。又金璽一方,上鎸「太平天國萬歲金璽」八字〔三〕,於天京失陷時,被劫歸清軍機處〔四〕,後被盜熔為金條〔五〕。天王玉璽一方,用青白玉做成,徑二○·四釐米,高二·七釐米,紐高七·四釐米,紐背刻雲紋,紐側刻雙鳳朝陽紋,璽文四周上作雙鳳朝陽紋,左右作竜紋,下作立水紋,上鎸「玉平玉璽。天父上帝,恩和輯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輿篤。八位萬歲,真王貴福。永定乾坤,永錫天錄」四十四字〔一〕。幼主玉璽一方,徑二一·八釐米,高四·○釐米,紐高七·○釐米強,其製作與天王玉璽同,上鎸「皇上帝督|基帶主真幼主作主」等三十八字。這兩方玉璽,今尚存,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
  東王、西王印長六寸六分,闊三寸三分,雲竜邊。東王印中一行刻「太平天國」四字,下改雙行,以「勸慰師聖神風禾乃師」為一行,「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為一行,下接「楊秀清」三字居中。西王印也雙行並列。南王、北王、翼王印字則單行居中。燕王、豫王英侯印字都單行。但必擊以姓名,如「太平天國燕王秦日綱」,「太平天國真忠報國佐天侯陳承瑢」。東王至燕王印長各遞減二分,闊遞減一分。侯印長減四分,闊減二分。
  王侯印凡筆劃粗肥的地方,都中空如飛白體。諸王都金印,侯、天官正丞相銀印,國宗提督軍務印用銀包,以下都木櫻丞相印長五寸,闊二寸五分,以次至兩司馬,每降一級,減長二分半,其闊都對折,如指揮印長四寸五分,闊即二寸二分半。凡金銀印其質都極薄,金印用金匣金匙鑰,銀印用銀匣銀匙鑰。
  自丞相至兩司馬,印中一行,但刻銜不係姓名。因為丞相以下是因事而設的職官,與王侯是專為賞功而設的對爵不同,故不係姓名,如天官正丞相則刻「太平天國天官正丞相」。各銜都首綴「太平天國」四字,諸印都同。凡雜職及各典官職同何官,印的長短即同何官,其印也但刻銜而不係姓名。
  天王璽竜鳳雙紐。諸王印竜紐,侯印象紐,丞相印麟紐。丞相以下印曾議定分獅、豹、熊、虎諸紐為等差,但當時人所見各木印並未刻紐。至於晚期廣封諸王,其王印據昭王黃文英說三等以上王印雙竜雙鳳,四等王印僅有雙鳳,其詳已不可考。又晚期所加天奬、朝將、神將、主將、義、安、福、燕、豫諸爵各印,其體製等差如何也難於稽考了〔一〕。
  二朝儀
  太平天國行中國古代長跪的禮儀,凡打躬叩首都叫做妖禮,雖天王禮拜敬天父,群臣朝天王,也止長跪。天朝必有大喜慶事始朝會。東王有事面奏,也必請旨批定日期。屆時東王率各官畢集,輿馬填塞街市,天朝門洞開,大門外立引贊官傳呼各官進,惟東、北、翼、燕、豫諸王得進見,雖佐天侯陳承瑢也不得望見顔色。侯以次都排列在大門內,引贊官呼跪就一齊跪,左右史跪在階下,待蔬遞茶。通贊官呼曰:「天王有旨,詔從官員珠貫而入,各肅班聯,趨蹌起跪,不得囂喧,三呼萬歲,聽旨傳宣,朝觀已畢,站立兩邊。」禮畢,從官如儀起立,過了一刻,東王奏完事出,轉身嚮內而立,各官都跪其後,又呼萬歲三次,然後退朝。此外,天王壽辰,世子滿月等喜事,東王例具奏請朝觀。天王每批「勤理天事,便是朝見也」。至於禮拜日,從臣惟具本請安而已〔一〕。
  三冠服
  中國從古以來,是個多民族的國傢,中華文化,包括衣冠制度,源遠流長,一嚮為各族所共同受護的。清朝入關,下剃發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強迫各族削發垂辮,改變中華衣冠古製,對中華民族大家庭施行民族壓逼政策。太平天國起義,聲討清朝殘暴,就首先指出毀滅中華衣冠古製的罪行說:「夫中國有中國之形像,今滿洲悉令削發,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一〕。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在批進位改製稟裏也說「衣冠原有古製,自鬍人以外夷之裝,變中國之服,左裧貴羞,等威莫辨。遂使凝旒端冕之風,不復見於今日,正笏垂紳之度,徒想象於形容」〔二〕。所以太平天國於辛開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廣西武宣縣東鄉擁戴洪秀全即天王位建立國傢那一天,就宣佈留發易服作為革命最鮮明的標志〔三〕,其後每逢剋復一地,就首先下令留發易服,禁止剃發〔四〕以示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革命的政權。各地各族起義,也都留發易服以為響應。
  太平天國的發式,用絲絨編成縧子,緊札發根後,將發輓髻,以所餘的縧子盤在髻上。定製將軍以上用五彩絲絨編輓,將軍以下用紅緑絲繩編輓。沒有職位短發的打紅辮綫,發長過尺的輓髻貫以銀簪,也有札綱巾和披發的〔一〕。英國中校吳士禮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有一段述所見太平天國發式說:「他們仍有辮子,不過並非衹打後發,即前發也留長打成辮樣而兼參以很多的紅絲綫,因此辮子甚大,盤繞於頭上時,形式甚為可觀。另有一方法為他們所常用者即以黃綢或藍布巾裹頭——連辮子及前頭一並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裝飾前額。中國人的頭顱形狀本是不大美觀的,但上言後一種之裹頭法卻給他們以一種經典的裝束,有如希臘女神之像」〔二〕。太平天國的發式,不僅一掃豬尾巴的譏笑,而且還分宜縣志捲十五記太平天國剋分宜事說:「禁民剃發,……犯者黥面,反縛遊街」。陸筠海角續編記太平天國剋常熟事說:「用蟠竜印偽示,遍貼通衢,禁民不準剃發帶帽」。佚名庚申避難日記述太平天國剋常熟後事也說:「近日長毛連發告示,禁止剃發,如有剃者或修去半段者,即要穿去」。佚名日記述太平天國剋太倉事說:「現在各處不準剃頭,偽忠王有告示」。給外國人以如此美好的觀感。
  太平天國冠製,有喜慶朝會大事則戴盔,叫做角帽。天王和諸王角帽又叫做金冠。諸官角帽又叫朝帽。金冠用紙骨傢製作,雕鏤竜鳳,粘貼金泊,冠前立花綉冠額一,如扇面式,花綉遞分等差,中列金字王號。朝帽也是紙骨貼金製成,帽額中列職銜,其花綉也遞分等差。凡職銜加有功勳、平湖、監試各功績的,也標在帽額上。金冠、朝帽上的竜,又以節數分等差:王九節,侯、相七節,檢點、指揮、將軍五節,總製、監軍、軍帥三節。這是金冠、朝帽的制度。其秋鼕平時所戴的風帽,也綉以金冠、朝帽上的制度,帽額全同角帽的額,花綉遞分等差,亦列職位銜。天王和諸王金黃風帽,侯至兩司馬都紅風帽黃邊,兩司馬風帽鑲一寸黃邊,官大一級,黃邊加寬二分,加至侯,黃邊寬至三寸二分。其中又分花素綉絨,自兩司馬上至師帥素黃綢邊,自軍帥上至將軍花綢黃邊,自指揮上至侯則用黃絨綉成黃邊,深淺相間,形如水紋。夏日則別有涼帽。自天王至兩司馬帽胎都同毗盧帽式而稍狹,四圍帽沿如蓮花瓣,帽頂四面挖空如意雲頭,帽上竜鳳獅虎,則以角帽上所有之物,悉移置涼帽之上,後綴一長柄五彩圓光,下綴黃綏緑綏,拖出冠外五、六寸,通體都薄竹片編札,用五色紗綢糊成。華美悅目〔一〕。
  太平天國袍服分黃竜袍、紅袍、黃、紅馬褂數種。其袍式如無袖蓋窄袖一裹圓袍。從天王至丞相都黃竜袍,檢點素黃袍,從指揮至兩馬都素紅袍。其等差則於黃、紅馬褂內花綉分別。自天王至指揮黃馬褂都綉團竜,在前面正中一團綉職銜於其中。自將軍至監軍黃馬褂前後綉牡丹二團,自軍帥至旅帥紅馬褂前後綉牡丹二團,都綉職銜於前面團內。卒長、兩司馬紅馬褂,不綉花,前後刷印二團,寫職銜於團內。其職銜的字也分金字、紅字、黑字,如角帽的制度。袍服都由各典袍衙、綉錦衙製造〔一〕。
  靴由典金靴衙製造,也有定製。靴都方頭。天王、東王、北王都黃緞靴,以綉竜條數分等差。翼、燕、豫三王都素黃靴。自侯至指揮素紅靴。自將軍至兩司馬都黑靴〔二〕。
  以上係建都天京後,至天京事變前的冠服制度。至於太平天國後期,立政無章,官製層出疊架,大綱紊亂,難於稽考。茲為戲劇舞臺、電影藝術、美術創作等各方面在塑造太平天國人物形象時檢查方便起見,特分條列詳表於下〔三〕:
  太平天國冠服制度表
  女官冠服,同男官制度。鼕月戴風帽,夏月戴綉花紗羅圍帽,如草帽形,空頂,露發髻在外,當有定製,今失考〔一〕。
  凡打仗兵士必穿號衣,戴竹盔,著平頭薄底紅鞋。位尊與有職的穿紅黃小襖,著黃鞋。太平天國史
  捲三十一至於平時,夏天多穿窄袖衣,寬腳褲,有職的穿紅黃衫,其餘除白色不穿外,常就原衣雜色,或做短衫,或做坎肩,尤愛黑色,幼童有穿紅藍褲的。軍中書寫人員稱為先生,準穿長衫,著鞋襪,小館札黑綢包巾,大館紮黃包巾,沒有腰牌號褂〔一〕。婦女短衫長褲,禁穿裙〔二〕,以便於勞動和作戰。
  規定紅黃二色,是天朝貴重物,抵準官員用,沒有官職的人,僅準紅色包頭,其他冠服用品都不得用紅黃二色,犯者處斬。辛酉十一年頒布的士階條例,又規定民間平時戴的帽都用烏布纂頭,不得用別樣顔色,有喜事時戴的帽,準加紅額一個。所穿的袍以青、藍、烏色為準,不得「與有官爵者相混」。在衣冠上,太平天國等級森嚴,竟到了這種地步。
  太平天國冠服制度,從政治論,為各族起義推翻清朝最鮮明的標志,在鬥爭中起了巨大的鼓舞鬥志和團结一致的作用。從對婦女解放論,太平天國婦女短衫長褲,禁穿裙,采取勞動人民的服裝,禁止地主階級的服裝。當時太平天國婦女以馳騁疆場,與男子並肩作戰,成千成萬的婦女參加運輸、割麥、挖戰濠等集體勞動,是和服裝的改革分不開的。從美術論,它又是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傳統藝術〔一〕。至於太平天國的衣冠制度等級森嚴,這是由於太平天國的官製受到了君主製原則及其傳統的官階制度的影響,從而它的衣冠制度就必然是等級森嚴的。太平天國革命,發揚了農民民主,並且推到最高峰,但也仍有沿襲封建主義的地方,它的衣冠制度也同樣反映出這一點。
  四儀衛輿馬
  太平天國設典天輿、典天馬各職,以司天王鹵簿儀仗,諸王府也設此職主其事,並在儀仗上分別等差。凡諸王都黃緞轎,綉竜雲,侯、丞相、檢點、指揮都紅緞轎,綉彩竜雲鳳,以竜鳳的多少別尊卑。將軍、總製、監軍都緑轎,軍帥、師帥,旅帥都藍轎,卒長、兩司馬都黑轎,也定有綉虎綉鹿的制度。
  天王轎夫六十四人,東王轎夫四十八人,以次遞減,至兩司馬轎夫四人而止。東王每出必盛陳儀仗,開路用竜燈一條,計三十六節,鳴鉦打鼓跟隨。其次緑邊黃心金字銜牌二十對。其次銅鉦十六對,用人肩挑,後飄幾尺長黃旗墨寫金鑼二字。其次緑邊黃心綉竜長方旗二十對,其次同上色綉正方旗二十對,其次同上鈀綉蜈蚣旗二十對。高照提燈各二十對,雖在白天也一樣的用。其次畫竜黃遮陽二十對,提爐二十對,黃竜傘二十柄,參護背令旗,騎對馬約數十對。最後執械護衛數十人,綉竜黃蓋一柄,黃轎二乘,東王有時坐在前面,有時坐在後面,這是仿古代副車的制度,以防意外。轎後黃纛千餘桿,騎馬執大刀的數十人,更用鼓吹音樂數班,與儀從相間,轎後也用竜燈鉦鼓。凡執事人都穿上黃下緑號衣。至於執蓋執旗的多用東王府中屬官,都穿公服。每一出府,役使千數百人,擺出十足的威風。北王儀仗較東王減三分之二,翼五又比北王減半。其餘丞相、檢點等官不過用銅鉦兩對,黃蓋一、二柄,輿馬前所張的蓋,用人執持,不住旋轉,與演劇中張蓋式相同。東王妃出行沒有竜燈,一切執事較簡,但多護衛及穿黃紅衣女官。武將不喜歡坐轎,而愛騎馬。其鞭繮雖沒有定製,也必王侯始得用黃色,下不得使用。各官爭奇,盛飾鞍韉,惟帶串鈴有等差,指揮以上雙串鈴,一擊馬頸,一綴馬臀。將軍、總製、監軍單串鈴,軍帥以下不準帶串鈴〔一〕。
  五稱呼
  太平天國稱乎禮製分別最嚴。辛開元年即頒行太平禮製,便是一部稱呼的禮製,戊午八年,又頒布一部太平禮製,對初製有所增加,要人遵照禮製的稱呼。在太平天國軍律定營規條十要裏面,其第八要便是「要學習為官稱乎問答禮製」。這些禮製,繁瑣無聊,充滿着封建落後性。現將辛開元年頒布的太平禮製著錄於後,以見其製。
  天王詔令
  王世子臣下呼稱幼主萬歲
  第三子臣下呼稱王三殿下千歲
  第四子臣下呼稱王四殿下千歲
  第五子臣下呼稱王五殿下千歲
  以下第六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類推
  王長女臣下呼稱長王金
  第二女臣下呼稱二天金
  第三女臣下呼稱三天金
  第四女臣下呼稱四天金
  以下第五女至百女千女皆仿此類推
  東世子臣下呼稱東嗣君千歲
  第二子臣下呼稱東二殿下萬福
  第三子臣下呼稱東三殿下萬福
  以下第四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類推
  東長女臣下呼稱長東金
  第二女臣下呼稱二東金
  第三女臣下呼稱三東金
  以下第四女至百女千女皆仿引類推
  西世子臣下呼稱西嗣君千歲
  第二子臣下呼稱西二殿下萬福
  第三子臣下呼稱西三殿下萬福
  以下第四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類推
  西長女臣下呼稱長西金
  第二女臣下呼稱二西金
  第三女臣下呼稱三西金
  以下第四女至百女千女皆仿此類推
  南世子呼稱南嗣君千歲
  北世子呼稱北嗣君千歲
  翼世子呼稱翼嗣君千歲
  南女呼稱南金
  北女呼稱北金
  翼女呼稱翼金
  皆與東、西一式
  丞相至軍帥皆稱大人,如丞相則稱丞相大人,檢點則稱檢點大人,以下類推。
  師帥至兩司馬皆稱善人,如師帥則稱師帥善人,旅帥則稱旅帥善人,以下類推。
  丞相子至軍帥子皆稱公子,但同稱公子,亦有些別,如丞相子稱丞公子,檢點子稱檢公子,指揮子稱指公子,將軍子稱將公子,侍臣子稱侍公子,侍衛子稱衛公子,總製子稱總公子,以下類推。
  師帥子至兩司馬子皆稱將子,但同稱將子,亦有些別,如師帥子稱師將子,旅帥子稱旅將子,以下類推。
  丞相女至軍帥女皆稱玉,但同稱玉,亦有些別,如丞相女稱丞玉,檢點女稱檢玉,以下類推。
  師帥女至兩司馬女皆稱雪,但同稱雪,亦有些別,如師帥女稱師雪,旅帥女稱旅雪,以下類推。
  王世子及東、西、南、北、翼各世子皆是管理世間者也,故均稱世子。宮城女及東、西、南、北、翼各女皆是貴如金者也,故均稱金。金,貴也,色美而不變者也。
  丞相至軍帥皆是公義之人,故均稱其子曰公子;又皆是虔潔之人,故均稱其女曰玉。玉,寶也,色潤而可寶者也。師帥至兩司馬皆是典兵之人,故均稱其子曰將子;又皆是清淨之人,故均稱其女,曰雪。雪,清也,色白而可愛者也。
  女丞相、女檢點、女指揮、女將軍皆稱貞人,婦人以貞節為貴者也。軍師妻呼稱王娘,丞相妻呼稱貴嬪,檢點妻呼稱貴姒,指揮妻呼稱貴姬,將軍妻呼稱貴嬙。
  欽命總製妻呼稱貴媼,監軍妻呼稱貴奶,軍帥妻呼稱貴姻。
  師帥妻呼稱貴嫻,旅帥妻呼稱貴婕,卒長妻呼稱貴妯,兩司馬妻呼稱貴娌。丞相妻至軍帥妻加稱貞人,師帥妻至兩司馬加稱夫人。
  朕仁發兄、仁達兄稱國兄,嫂稱國嫂。慶善伯、纘奎伯、元玠伯輩稱國伯。慶軒、紹衎叔輩一體同稱國叔。仁正兄、仁賓稱國宗兄,元清、輔清、四福、韋賓輩一體同稱國宗兄。貴妹夫及後宮父母伯叔兄弟輩一體同稱國親,細分之,後宮父稱國丈,後宮母稱國外母,後宮伯叔稱國外伯、國外叔,後宮兄弟稱國舅。
  朕嶽丈天下人大同稱國丈,兵母天下人亦大同稱國嶽母。國嶽與國嶽兩相稱,自因其長次則稱為國親兄、國親弟。
  千歲嶽丈,天下人大同稱某千歲貴丈,嶽母天下人亦大同稱某千歲貴嶽母貴嶽與貴嶽兩相稱,自因其等職,譬如七千歲貴見九千歲貴嶽則稱東貴親兄,又譬如七千歲貴嶽會六千歲五千歲貴嶽則稱北貴親弟、翼貴親弟,如此為兄弟相稱也。
  國嶽丈與九千歲七千歲六千歲之貴嶽會見八千歲貴嶽兩相稱。因〔一〕自因其長次,同稱親傢兄、親傢弟也。貴丈見國嶽則稱某國嶽。
  國嶽會貴嶽,亦因其等職,譬如會九千歲貴嶽則稱東貴弟,會七千歲貴嶽稱南貴弟,如此則國嶽為兄,貴嶽為弟也。
  國嶽母與國嶽母兩相稱,自因其長次,則稱國親嫂、國親嬸。
  貴嶽母與貴嶽母兩相稱,自因其等職,譬如七千歲貴嶽母見九千歲貴嶽母,則稱東貴親嫂;又譬如七千歲貴嶽母會六千歲五千歲貴嶽終,則稱北貴親嬸、翼貴親嬸,如此則為嫂嬸相稱也。
  國嶽母與九千歲七千歲六千歲五千歲貴嶽母會見八千歲貴嶽母兩相稱,自因其長次,同稱親傢嫂、親傢嬸也。
  貴嶽母見國嶽母,則稱某國嶽母。國嶽母會貴嶽母,亦因其等職,譬如會九千歲貴嶽母則稱東貴嬸,會七千歲貴嶽母則稱南貴嬸,會六千歲貴嶽母則稱北貴嬸,會五千歲貴嶽母則稱翼貴嬸,如此國嶽母為嫂,貴嶽母為嬸也。各宜凜遵,欽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 劉大年序二 𠔌霽光
序三序四 邢鳳麟
自序凡例 湯錫竜
第一部份 捲一 序論第二部分 捲二 紀年
第三部份 捲三至捲二十一 表捲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捲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畝制度捲二十四 志第三 資政新篇
捲二十五 志第四 政權捲二十六 志第五 政體
捲二十七 志第六 食貨捲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捲二十九 志第八 兵捲三十 志第九 刑律
捲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禮製捲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歷
捲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舉附招賢捲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捲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捲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