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態度决定一切(1)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晚年在衛國招收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成為戰國時期“八儒”的重要一支。
  “賢賢易色”很多人解釋為“嚮賢人學習要能捨棄女色”,也有說“能交換女色”的,還有說易為“輕”,即“輕女色”的。如此解釋都很有問題。第一個賢是動詞,尊敬、學習的意思。第二個賢是名詞,賢者。易是改變。色其實是“態度、臉色”的意思,不作“女色”解,意思是說嚮賢者學習要端正態度,臉色要為之一變:恭敬。
  子夏說:“嚮賢者學習,能態度端正、神情恭敬;孝敬父母,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領導者辦事,能全身心投入;與朋友相處,能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還沒有開始研究學問,但我卻說他就在研究學問啊。”
  事父母能竭其力,也指孝敬的態度,毫不保留,竭盡全力。但如果自己做不到的,則無須勉強。父母非要買輛高級轎車,你這個小職工做不到,可以拒絶。反過來,父母病了要花兩萬元醫療費,你明明有卻不願意給,就是不孝。孝,就要盡量滿足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事君能緻其身”是說與領導共事能設身處地替領導着想,而不是一味投領導所好,真正把事情做到完美纔算盡職盡責。人無信不立,不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跟誰交往都得言而有信。
  這一章,其實都是講為學的存心和態度。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個句子的問題在於斷句,有人斷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解釋為:“君子不嚴肅就沒有威信。學習纔不會固步自封。力主忠信。不要與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犯錯就不要怕改正。”其中有幾個問題:“重”是什麽意思?“學則不固”是“不重”的結果嗎?“無友不如己者”該怎麽解釋?
  先看第一個,重如果解釋為嚴肅,那麽孔子是叫我們保持嚴肅、凝重的表情,來獲得威嚴嗎?那跟巧言令色的偽君子有什麽區別呢?所以“重”不是嚴肅凝重,也不是讓我們吃得胖胖的,而是“自重自愛”的意思。自重則他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誰還能信任你呢?所以“威”指威信、受人尊重的意思。
  第二,“學則不固”不似一個完整的句子,它與“不重則不威”句式相同,二者應該是並列的關係,共用“君子”這個主語。固可解釋為局限住,故步自封。但我覺得如果與“君子不重”是關聯的一句,表示的就應該是人不自重的另一個後果,即“所學的知識、品德難以固守”。一個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兒郎當,也許有點小聰明,老師教的知識都能懂,但轉眼就拋到腦後了,不能固守。
  再看“無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釋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我就要問孔子:怎樣纔算超過自己的朋友呢?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孔子在後文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這裏意思的就矛盾了。見賢思齊,見過思改,與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失敗的教訓啊。所以過去的解釋非常不合理。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裏認為“無友不如己者”,無不通“毋”,友也不作動詞,而是名詞“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哪個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嚮他們學習,這也是一說。但在《論語》裏,一般“無”都通“毋”,“友”作名詞時作“朋”。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其實與前邊“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意思是說:“我們自己做個忠信的人,不要與不象自己這樣(忠信)的人做朋友。”如是“象”的意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