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      體恆 Ti Heng

  第二次去的是桃園中壢圓光佛學院附近的一傢素餐館,叫水來青捨。那天是去圓光佛學院拜訪,中午教務長性一法師請客安排的這個地方。它建在一個叫蓮花村的鄉間村莊裏,餐館前後栽竹種柳,四周都是農田、荷塘,一條小徑麯折延伸,通到門口。當時正值稻子將要成熟的季節,周圍都是金黃色,一片田園風光。
  這傢餐館的飯菜記不得了,就是建築與裝飾給我留的印象最深。它的外面魚鱗灰瓦、馬頭山墻,四周壁飾白粉、柱塗赫紅,裏邊挂着詩聯、畫軸,上面建的雕梁、畫棟,下面用的是木桌、木凳。其中,所有的傢具都由銀杏木做成,簡單結實,就像自傢餐廳。餐館古樸、細緻,怡人、實用,給人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完全是明清時期山西的建築特色。後來一打聽纔知道,原來它是一名臺灣商人從安徽黃山整個拆遷運來的一座清代嘉慶年間晉商傢宅的小花廳(客廳),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了,一磚一瓦都沒有變,原樣安裝而成。難怪那麽熟悉,我不得不感嘆這個老闆下的功夫,也不得不佩服臺灣人的精明。
  第三次去的是臺北北投的一傢素餐館,餐館名字叫"素餐料理",在一條老街道裏,之所以記得這麽清楚,是因為它們那裏的飯菜最讓我難忘。
  進了這個餐館,首先入耳的不是服務員的招待聲,而是西洋音樂,內部裝修也有點兒像肯德基,座位一排排的,桌子小小的。餐館地方不大,不過蠻亮堂的。這裏也不共用餐盤,各人點各人的,基本都是套餐。
  我當時點的是西紅柿面,以為就是一碗西紅柿打鹵麵,頂多配些鹹菜而已。沒有想到,過一會兒,端上來的是烤面包,接着是奶油水果粥,隨後又是水果沙拉,後來還來了個甜點,到最後纔是面。而且,面竟然是意大利空心面。這東西我在《新概念英語》上見過,是什麽通心粉做的,在西方還蠻有名的,想不到會在這裏吃上。味道挺好吃的,不過首次用西式素餐,不太適應,感覺有些膩。好在,飯後來了一杯咖啡,壓了一下,舒服多了!這傢素餐館完全是西式的。
  最後去的是在臺北市中山東路的春天素食。這是四傢之中最大的一個,生意非常興旺,客人川流不息。它的位置在二樓,有近千平方米的面積。餐館采用自助式,蔬菜種類極多,小吃與湯也不少,而且多是中式居多。那天吃得非常舒服,聽說每人才花三百左右臺幣,很值得!真有還想再去的感覺。
  這四傢素餐館真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這是不相同的地方。若說相同,那就是它們的生意都很好,每一傢都是顧客盈門。而且,飯店都很註意養生層面的開發,價格相對臺灣一般的餐館來說,也不算昂貴。服務好、味道好、價格低,加之豐富的素食文化環境。我想,這可能是臺灣素食業興旺的原因所在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