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讲义 》
学而第一(12)
李里 Li Li
所有的礼节,其用处就在于和睦,所谓以和为贵。制礼作乐的目的,特别是制礼的目的,就是使人各安其分。比如说,学生有学生的礼仪,给老师安一下凳子,请老师坐,倒水给老师喝,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是学生的礼。竭尽全力教书,安于老师的本分,这是做老师的礼。老师不安于本分,一边上课,一边想着要去炒股,要去洽谈,完了。学生不安于学生的本分,一边在这里读书,一边想着那里在放电影,那里在上网,那里又在做什么什么了。“礼”就是要使大家安心,各安其分就是礼。大家都安于自己的本分了,自然就和睦了。为什么在教室里大家能够一起上课呢?因为有礼节,有秩序,礼就是秩序。如果我们不安分了,不安于自己的礼了,做老师的无礼了,“哎呀,好累啊,不讲了”,无礼了,学生就要轰老师下去;学生不安于自己的礼了,在下边听着听着就想,“哼,讲的啥子嘛,我要上去把这个老师撬下去,我来讲,我比他讲得更好”,上到讲台来,一边推我,一边喊着“你给我让一边去”,这样的教室还有秩序吗?没有秩序,就是无礼,无礼就要取闹,所以礼是保证大家和睦的原则和条件。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先王就是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斯”是代词,表示“这”。先王之道,这个为美。“这个”指代什么呢?指代“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先王治理天下之道都是以这个“礼之用,和为贵”为美。“小大由之”,“由”就是遵循,遵循什么呢?遵循“礼之用,和为贵”这样一种态度来办事情,先王治理天下,不管什么事都以天下的和睦、和谐为出发点,而实现天下和谐的方法是什么呢?是用礼节来加以限制、协调。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了求得和睦而和睦,不用礼来约束,那也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为了求得与大家的和睦,我就给大家说,今年期末考试我悄悄把题目全部送给你们,我这个老师对你们多好啊。监考的时候,让你们抄、抄、抄,多和睦啊,一片和谐,结果呢,不以礼节之,求得了表面上的和谐,但这个和谐是违背了原则的,是以“不可行”。放弃礼的和睦是假和睦,不是真正的和谐,这是不行的,这样就乱了。
原则与和睦是分不开的,既要和睦又要讲原则,和睦的前提是遵守原则,而不是放弃原则。这是这句话的关键。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就是我答应你的话,人言为信,但是我答应你的话必须是要符合道义的。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我答应你的事必须是我办得到的,不能乱答应。我答应明天把太阳摘下来送给你,能不能守信用呢?不可能。太阳永远摘不下来,我就永远失信于人。所以答应的必须是办得到的。第二,答应别人的必须是符合道义的。你说,某某,你去帮我把他杀了嘛。好,我答应你,但杀人是不符合道义的,不符合道义的事也乱答应,即使办成了,也违背了义,违背了做人起码的原则,所以这也是不行的。你的承诺一定是要符合道义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复”就是实现,你承诺的,必须符合道义,你的承诺才能够兑现,才能够实现,这就叫“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对人家恭敬,但是必须要以礼来限制;你只是恭敬而不讲礼,就放弃了原则。比如,某个学生,他亲戚是省长,或者市长,我对他特别恭敬:同学你快喝水啊,你冷了快加件衣服啊,你看不清了,我的书拿给你看,你笔记都不要做了,我帮你做笔记……我是老师,我这样对他,其他同学一看,这个老师简直无耻。没有礼来节制,真是自取其辱。我对大家行礼,给大家鞠躬,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大家的提问,公正地回答,不偏不倚,这才符合我老师的身份,符合老师的礼仪,才叫“恭近于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1)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2) | 序三 读《〈论语〉讲义》 | 序论(1) | 序论(2) | 序论(3) | 学而第一(1) | 学而第一(2) | 学而第一(3) | 学而第一(4) | 学而第一(5) | 学而第一(6) | 学而第一(7) | 学而第一(8) | 学而第一(9) | 学而第一(10) | 学而第一(11) | 学而第一(12) | 学而第一(13) | 学而第一(14) | 为政第二(1) | 为政第二(2) | 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