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励志感悟 》 少有人走的路II:与心灵对话 》
第19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2)
M·斯科特·派克 M. Scott Peck
但是,多数人都不能这样看待死亡。根据我的心理治疗经验,这样的人约占到一半。经常地,我不得不努力让病人去正视死亡这个现实。确实,他们不愿意去正视,这似乎是他们病症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们感觉自己的生活乏味而令人恐惧。他们不去看望在医院里的朋友,读报也一定会跳过讣告版。夜晚,他们常常会大汗淋漓地从噩梦中惊醒。除非我能让他们打破这些强加给自己的对意识的限制,否则,他们就不可能痊愈。我们只有正视死亡,才能够变得勇敢和自信。要是世界上没有一件我们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我们的生命就不完整。
这种对人的意识的限制有时能够使人变得脆弱。早些年前,一个人来找我看病。这个病人的内弟用手枪击中头部自尽,此后,他大概有三天都处于惊恐的状态里。他非常害怕,甚至不敢自己单独到我办公室来。那天,是他妻子拉着他的手一起来的。坐下后他就没完没了地说:"你知道,我内弟,他朝自己脑袋开枪。我是说他有一把枪,我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这个,我意思是仅仅一盎司压力,他就死了。我是说所有都是它干的。要是我有一把枪,我是说我没有枪,但是要是我有一把枪我想杀了我自己,我是说所有将发生将恰恰是--我意思是我不想自杀,但是我意思是--它所有的--就是这么多。"
根据他的叙述,很显然,造成他恐惧的原因不是因为内弟的死而悲痛过度,而是该事件将他推到了必须面对自己的死亡这样一个现实面前,害怕死亡,才是他恐惧的根源。我就这样照直对他说了。
他立刻反驳我:"噢,我不怕死!"
这时他妻子打断他:"唉,亲爱的,或许你该跟大夫说说那灵车和殡仪馆。"
于是他继续对我解释他有过对灵车和殡仪馆的恐惧症--当时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多走六个街区,仅仅是为了绕过殡仪馆。此外,无论什么时候有灵车经过,他要么转身,要么躲进门道里,或者干脆躲进商场。
"你真的对死亡很恐惧。"我说。但是他继续否认:"不,不,不,我不怕死。只是那些该死的灵车和殡仪馆叫我心烦!"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讲,恐惧症通常起因于一种被称为移位的心理机制。这个人如此害怕死亡,以致于都不能面对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最终将它移位到灵车和殡仪馆这两个物体上。
由于我总拿心理病人举例,你或许认为他们比大多数人更胆小、更易感到恐惧,其实不是这样。那些来做心理治疗的人是我们中间最聪明、最勇敢的人。每个人都有问题,但是很多人经常对自己的问题视若无睹,或避而远之,或喝醉了事,或以其他的方式漠视它。只有更聪明、更勇敢的那些人,才敢于走进心理医生的办公室,接受自我检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1) | 第3节: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2) | | 第4节: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3) | 第5节: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4) | 第6节: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5) | | 第7节: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6) | 第8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1) | 第9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2) | | 第10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3) | 第11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4) | 第12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5) | | 第13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6) | 第14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7) | 第15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8) | | 第16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9) | 第17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10) | 第18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1) | | 第19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2) | 第20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3) | 第21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4) | | 第22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5) | 第23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6) | 第24节: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7) | |
| 第 I [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