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王謝門庭 》
等不到“遲來的愛”
佚名 Yi Ming
衹怕花絲手藝等不到“遲來的愛”
采訪之前,我不知道那些金銀首飾上纏繞的細絲圖案用的就是一種叫花絲鑲嵌的手藝,更不知道它已有上千年歷史。而且遺憾的是,直到采訪結束,我也沒能真正看到花絲鑲嵌,確切地說是花絲製作的過程。因為一周以來,無論是在“百工坊”還是在所剩無幾的花絲鑲嵌行業大師的工作室,都找不到花絲工藝製作現場。不是大師不會做,而是根本沒有東西讓大師做。說白了就是沒有訂單。
大師都說想趁眼睛還好使,趁手還沒太生疏,做出一兩件精品來,哪怕是有料為我們表演一下也行。但以金銀為原料的傳統花絲手藝,不是隨便拿什麽都能表演的,所以北京市三級工藝美術大師馬佩堅毫不客氣地說,再過一些年,恐怕連看都看不到了。身懷絶技的大師尚且境況如此,現在年輕人為何無心學手藝,也就無需多問了。
采訪中,一位大師將傳統花絲的命運歸結為“被淘汰”,令在場的人皆感悲哀。傳統花絲工藝以金銀等貴重金屬為載體,因此技藝越精湛、細緻,便越能體現作品擁有者所要的富貴與吉祥,這也是花絲在屬於它的年代裏曾一度輝煌的原因。但當它獨立於現代社會,而又得不到特定的文化土壤時,一切就顯得格格不入了。因為在沒有皇室而無需手工編結金絲皇冠的年代,一方面花絲的載體金銀本身已風光大減,另一方面,竜鳳、花卉等傳統花絲的表現形式也因不符現代審美情趣而備受冷落。如此一來,單純的花絲製品似乎既沒有玉器那樣厚重的文化底藴,又無法與鑽石、翡翠的珠光寶氣相比,甚至不如假古董可附庸風雅一番。
會這門手藝的人也難幸免。滿腹牢騷之餘,生活還得繼續。於是或改行或改造老手藝,從大師到技術工人,紛紛尋找工藝以外的生存之道。可是等他們發現衹有改變才能帶來更好的經濟利益,也更能適應市場的時候,古老而單純的花絲工藝也衹能走嚮沒落了。手藝被手藝人拋棄的事實成為花絲工藝千百年歷史中最悲慘的一幕。
這一切卻不是一部《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和一個“百工坊”就能改變的,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先生的感言,“對北京老手工藝而言,這是一份遲來的愛。”
● 民間記憶
過去連皇上都管手藝人叫“爺”
●南雅亭(90歲,老藝人,擅長刻花)
雖然民間手藝人在很長時間內不受重視,甚至受歧視被稱為下等人,但我年輕時聽老師傅說過,在宮裏特別是清代宮廷,手藝人十分受尊重,就算皇上到造辦處看到手藝人也會給予尊稱,一般在姓的後面直接加“爺”。解放後手藝人被請進合作社、工廠,並被尊為老藝人、大師、藝術傢,地位徹底改變了。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 | 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 | 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 | 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 | 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 | 講究人性與個性 | 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製作重在“琢磨” | 靠手藝吃飯(1) | 靠手藝吃飯(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 | 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 | 千年老手藝 | 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 | 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遲來的愛”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 | 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 | 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