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張子正蒙 》
註
張載 Zhang Zai
(一)各本均無序文,此據明本性理大全捲五所引錄入,疑有刪節。
(一)各本均無序文,此據呂祖謙皇朝文鑒錄入。性理大全所引有刪節。
(一)「通」字「結」字依周易係辭精義(以下簡稱精義)引易說改。
(二)精義「客」作「有」。
(三)「無無」精義作「無有有無」。
(一)「風行則」三字依精義改。精義「具」誤作臭。
(二)兩「也」字依宋元學案(以下簡稱學案)及王夫之正蒙註(以下簡稱王註)改。
(一)此下依王註分。
(二)「本」字涉上文而誤,依誠明篇「湛一氣之本」句改「一」。
(三)「焉」字依精義補。「大」字精義作「地」。精義無「二端」二字。以下依精義合併。
(四)精義「之」作「物」。
(五)精義誤「而」為「四」。
(一)「土」字依王註改。
(二)「水」字依王註改。
(一)「應」字依王註改。
(二)易說亦有此一段,應補。
(一)「性」字疑當承上文作「行」。
(二)依精義及王註與下分。
(三)「神」精義誤作「邪」。
(四)兩「貞」字舊因宋諱改「正」,依王註改照易文。以下同。
(一)上二句依精義引易說補。
(二)以上依精義改。
(三)王註:「「𠔌」當作「鬼」。」
(四)各本此條與上合,上文亦見易說,無此二句,依王註別為一條。
(一)精義「緻」作「至」。
(二)「人」字依學案及王註改。「存虛明」至「義之盡也」,精義誤「至久善之盡也」。
(一)精義此下有「者」字。
(二)「見」字依精義改。
(一)王註改「一」為「日」。精義「屈」下有「一」字。
(一)「夢」字依棈簑改。
(二)「敲」應作「嚆」。
(一)兩「謂」字依精義引易說改。
(一)「物所」二字依朱子語類補。
(一)「成」字依精義改,抄釋作「存」。
(二)精義「曰」作「繼」。
(三)「也」字依精義補。
(一)上三條疑當合併。
(一)此非張氏原註。
(二)舊刻誤「凝」。
(一)「仁」字依王註改。
(二)朱熹孟子集註告子下引「心」作「身」。中庸「誠身有道」,作「身」是。
(一)「益」字依學案及王註改。
(一)「不」字依精義刪。
(二)上十二字依精義補。此謂「過而不有」與「凝滯於心」,二者雖若不同,然皆「知之細也,非盛德日新」。各傢註釋皆依誤文立說,斷句各異,因而致誤。
(一)此下依王註分。
(一)此下依精義分。
(二)王註作「神」。此承「屈伸之感」言,精義依易文作「信」。王註誤。
(一)依精義補。
(二)依精義與下合併。
(三)「設」字依精義補。
(四)王註「隱」誤「德」。
(一)此句依經學理窟詩書補。
(一)「節」字依論語改。
(一)以上均依精義改。精義「不」誤「莫」,「故自十五至於七十」句脫「故自」及「於」字。
(一)「此翼如,左右在君也」及「張拱而翔」十二字,各本均作註文,王註並於其上各加「自註」二字,今依學案改為正文,與上下文一致。「進」字依論語及王註刪。
(二)此下依學案及王註另起。
(一)「合」字依精義補。
(一)兩「以」字依精義補。
(二)精義「文」誤「又」,「象」「幾」上各衍「非」字。
(三)「與」字依係辭改。
(一)以上均依易說刪補改正。
(二)上四字依易說補。
(一)「者」字依易說刪。易說亦衍上「者」字。
(二)「通」字依易說補。
(三)「溥」字依易說改。
(一)「也」字依易說及精義補。
(二)易說及精義「以」作「且」。
(三)「因」字依易說及精義補。
(四)「躁」字依易說精義及王註改。
(一)「止」字依易說及精義改。
(二)此條易說在上條之前。「也」字依易說補。
(三)上三條易說在「巽為木」之前。
(四)「入」字依易說改。
(一)以上均依語錄下改。
(一)「耇」字依書君奭改。「諴」字依王註改。
(一)學案引朱熹說及王註均以「謚」為「氏」字之誤。原文係引春秋隱公八年左傳「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語,改「謚」為「氏」,似與傳文不合。
(一)依儀禮子夏喪服傳改。
(一)「吾」字依文鑒改。
(二)文鑒脫「皆」字「之」字。
(三)文鑒作「愛」,註云「一作受」,「愛」字誤。
(一)以上是酉銘文,載呂袓謙皇朝文鑒捲七十三。
(二)「性」字疑當作「虛」,承上「本虛而神」言。
(一)「見」字依文鑒補。
(二)文鑒「道」下有「者」字。
(三)以上二十三字,原作雙行夾註,依文鑒改正。文鑒「通」作「道」。
(四)「乃」字依文鑒補。
(五)文鑒「求」作「事」。
(六)文鑒「自」作「嚮」。
(一)自「浮屠明鬼」以下至此亦見文鑒捲一百十九,原題「與呂微仲書」,已補入文集佚存(頁三五六)。
(二)「以」字依精義易說補。
(三)精義無「本」「歸」二字。
(四)「知」字依精義易說補。
(一)「而」字依精義補。
(二)以下精義未分段。
(三)以下精義未分段。
(四)「謂」字依精義改。
(五)此段為東銘文,亦見文鑒捲七十三。文鑒「歸」作「引」,下註「一作歸」,「引」字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正蒙蘇昺序 | 太和篇第一 | 參兩萹第二 | 天道篇第三 | 神化篇第四 | 動物篇第五 | 誠明篇第六 | 大心篇第七 | 中正篇第八 | 至當篇第九 | 作者篇第十 | 三十篇第十一 | 有德篇第十二 | 有司篇第十三 | 大易篇第十四 | 樂器篇第十五 | 王褅篇第十六 | 幹稱篇第十七 | 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