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行為(5)      李鍌 Li Xian

  至於“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以為一般人總覺得“王天下”應該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其實那是世俗的想法。權力、財勢,未必能使人感到快樂。因為一旦在位,如果是賢君,就必定是誠惶誠恐,時時以天下為念,不敢有絲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靈之樂?如果是不賢之君,整天陶醉於權力欲的滿足,無思於治國安民,終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所以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五)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①。無恥之恥②,無恥③矣。”(《盡心》上·六)
  章旨
  孟子指出知恥才能免去恥辱。
  註釋
  ①無恥沒有羞恥心。
  ②無恥之恥把沒有羞恥心當作是一種恥辱。
  ③無恥不會招來令人羞恥的事了。
  析論
  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如果人沒有羞恥心,那麽什麽違法敗德的事都做得出來了。五代時候的馮道,年輕時其實頗有正義感,也做了不少好事。歷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十君,在相位二十餘年,自號長樂老。他在相位期間也做了不少對人民有益的事,但是因為當時的政局混亂,不管誰當皇帝,馮道都能安然當他的宰相;國傢安危、皇權興廢似乎都與他無關,因此被歐陽修、顧炎武認為是最無恥的代表。
  相反地,如果能把沒有羞恥心當作是最大的恥辱,知恥明恥,改過修弊,則可以滌除污濁,日趨清明,自然就不會再有令人羞恥的事了。
  (六)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①之巧者,無所用恥焉②。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盡心》上·七)
  章旨
  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恥心。
  註釋
  ①機變機巧詐變。
  ②無所用恥焉沒有用到羞恥心;即無羞恥之義。
  析論
  恥是一種促使人進步的動力。夜郎自大、自以為是的人,永遠不會進步。更甚者玩弄權謀、機變之巧的人,權位在手,名利熏心,恥對他是毫無作用的。衹有恥不若人的人,纔會時時警惕,日進月益地奮發圖強,努力迎頭趕上。
  清朝末年,西方國傢工業革命成功,帝國主義興起,紛紛嚮世界各地開拓殖民地。滿清政府實際掌握大權的慈禧太後,不但不知道以“不若人”為恥,反而一再地玩弄機變之巧,運用權謀,迫害改革分子,最後弄到列強入侵,清朝滅亡,令人嗟嘆。國傢政治如此,個人的道德修養也是如此。
  (七)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①久矣,一治一亂②。當堯之時,水逆行③,泛濫於中國,蛇竜居之④,民無所定⑤,下者為巢⑥,上者為營窟⑦。《書》⑧曰:‘洚水⑨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⑩而註之海,驅蛇竜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啓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新浪讀書獨傢首發)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