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文化力 》
第19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当学生的心灵被功利湮没的时候,偏执与浮躁会与心灵形影相随,思维也不可避免地处于低质量的状态,既不能进行高质量的创新思考的学习活动,更不能实现对自我的精神超越。对功利性的追求,使得人生的意义远离他们而去。
日本奥姆真理教成员的大多数人,原本是日本各大学的学习尖子。日本的大学仅仅以成绩优劣论英雄的教育评价体系,使人文教育被忽视,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些所谓的学习精英,由于精神的迷茫,却沦为杀人狂、阴谋分子、恐怖分子等极具破坏性的社会异端力量,这不能不说是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严重的警示。
学生对工具性的知识及技能的运用不仅需要人文精神来滋养,更需要人文精神来引导,规范其方向。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与技术的力量在以惊人的速度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用科技成果从事罪恶活动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如何使科技学术成果为人类服务,达到最大化理想效果,必须要靠人文精神来为科学导航。
第五节生活教育: 孵化的形成
1要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教育,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对象才能伟大。"这一教育理论对现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育一定要以生活教育为本,以生活为中心,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包括全部真善美的、生命精神完整的人。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使其成为身心平衡、手脑并用、智德兼修的人才。其范围包括: 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职业生活教育。也可以说,生活教育是注重社会生活适应,注重实际生活的知能,注重手脑并用、行中求知,注重五育均衡发展的教育。
生活教育不应该是随意的、片断的、残缺不全和支离破碎的,它遵循着严格的科学方法和规律。不完整的生活教育将会使教育作用变质,导致人的精神人格的缺陷,造成人的精神生活的解体和危机,把人变成手段,沦为为生活中某种低级片面的利益服务的工具,变成没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东西。
生活教育就是要让人发现心智。心智是什么呢?它是"精神"的代名词,含义非常丰富。当它控制肉体时,被称作灵魂。它是生命意义的依托,是生命整体的统帅;是人不断深化的感觉、思维、认识的载体;是人的灵魂、意志、情感、欲望、意识、潜意识等纠緾在一起的生命最深处的存在,是人的道德感、良心之所在,是爱之所在,是勇气和信心之所在,是智慧、理解力、灵性之所在。
生活教育,还离不开道德与伦理教育的培养,因为这是人类的生命本质要求,也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而人和其他生命的最大差别也正在这里。所以谈论生活教育的内涵,不能不以道德、伦理教育为重心,因为我们生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生活要以道德伦理为基础,才能活得好,活得像一个人,才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2挫折教育是育才之基石
苦难和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历苦难挫折可以让人学会克服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从而培养坚强的意志。拿破仑认为,意志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强大十倍。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培养出有才干的孩子,却没有认识到应该及早让孩子对挫折和失意逐渐有所了解。如果及早给予孩子这种锻炼的机会,等他们长大了,就会自然地掌握应付逆境的一套本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 | 第2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1) | 第3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2) | 第4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1) | 第5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2) | 第6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3) | 第7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4) | 第8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5) | 第9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6) | 第10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7) | 第11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8) | 第12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9) | 第13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 | 第14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 | 第15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 第16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 | 第17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 | 第18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 第19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 | 第20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1) | 第21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2) | 第22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3) | 第23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4) | 第24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5)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