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
第19节:目击红军三个方面军大会师(2)
黄华 Huang Hua
一方面军送给四方面军大量粮食、牛羊、皮张、冬衣……送礼和大会餐又是众人十分欢乐的场面。
当晚,我们被一方面军的参谋带着去见朱总司令。被胜利会师的喜悦环绕的朱总司令,心情开朗舒畅,目光炯炯有神。看见我们,微笑着同我们握手,饶有兴趣地听我们俩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和革命志愿。总司令说话和蔼,表示很欢迎我们参加革命。张国焘也在屋子里坐着,似乎在看一份电报,对我们不大注意。
第二天傍晚在会宁城的文庙前举行的庆祝大会上,陈赓师长代表一方面军致欢迎词,然后大家聚精会神地听朱德总司令讲话。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说的话大意是:红军的胜利会师有力地说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工人农民组成的军队,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持革命到底的部队。红军的长征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锻炼了自己,而且扩大了党的影响,沿途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他特别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争取革命的胜利。每个红军战士要顾全大局,要讲革命,要讲团结。一、二、四方面军的同志都是一家人,都是共产党的军队,都是党中央和军委统一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都要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相互学习,亲密团结,完成革命给我们的一切任务。他的讲话受到热烈的掌声。在同张国焘分裂中央的错误路线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朱德同志极精彩地总结了这场斗争胜利的要领。毛主席高度评价朱总司令对张国焘的斗争,说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对朱德同志革命品德最恰当的概括。
张国焘也在庆祝大会上讲了话。可是他的表情很不自然,说的什么我一点也不记得了。他讲完之后,没有几个掌声。因为四方面军的同志深受张国焘错误的军事指挥之苦,对他自立中央分裂红军的行径很反感,一方面军的同志们对张国焘的错误早有所闻,自然对他的态度比较冷淡。只是因为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关于坚持原则和团结同志的教导,红军指战员才勉强地称呼张国焘总政治委员。正如大家知道的,张国焘最终在1937年3月单枪匹马地离开革命队伍,成了一名可耻的逃兵。
会宁是一个很小的回民聚居的县城,城内没有多少间房。红军一向重视民族团结,严格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如不借回民的锅煮猪肉等,规定有严格的纪律,官兵都认真执行。会师后,一、四方面军的几千指战员到会宁城外的旷野里露宿。我注意到有不少四方面军的战士衣衫单薄,因为在陕北赶制的棉衣还不够分配。战士们就背靠背取暖。第二天早上,他们的头发和胡须上都结了一层白霜。可是听他们说,这比在雪山草地时好过多了。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大会后,朱总司令,张国焘等转移到彭德怀指挥红军刚打下来的打拉池同彭德怀会面。之后朱总司令即向陕北方向进发。我们都明白,红军还有许多严峻的任务需要完成,而总司令更是急于要见到毛主席。我和马海德跟着红一师的部队离开会宁城向东行进,准备到另一个刚被红军攻占的城镇迎接二方面军。
一天,我和马海德骑着马,跟在红军队伍后面行军,那时天色已晚,我们忽然发现自己掉队了,原来一起奔跑的人马不见了踪影。前面是三岔路口,我们下马察看,三条岔路的人马脚印都差不多。我们想,糟了,找不着队伍怎么办呢?又觉得肚子很饿,就到路旁的一个大宅院敲门进去,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我们进到厨房,看见缸里有一点面粉,我即取水和面,请马海德生火烧水。但他是个洋博士,哪会生中国西北的土灶啊。我很快把灶生着,煮了面疙瘩汤。我们吃罢,骑上马也不知朝哪里走才好。正发愁时,前面传来急速的马蹄声,原来是走在前面的红军参谋发现我们没有跟上,生怕马海德这个洋人出事,赶忙回来找。他严肃地说,你们千万要跟上队伍,不要出危险,周围都是敌人的部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出版社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序 | 第3节:家庭和学校(1) | 第4节:家庭和学校(2) | 第5节: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1) | 第6节: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2) | 第7节: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3) | 第8节:南下宣传团的活动 | 第9节:抬棺游行和《牢狱之花》(1) | 第10节:抬棺游行和《牢狱之花》(2) | 第11节:抬棺游行和《牢狱之花》(3) | 第12节:抬棺游行和《牢狱之花》(4) | 第13节:接受斯诺邀请去陕北苏区(1) | 第14节:接受斯诺邀请去陕北苏区(2) | 第15节:随斯诺在保安会见毛泽东(1) | 第16节:随斯诺在保安会见毛泽东(2) | 第17节:随斯诺在保安会见毛泽东(3) | 第18节:目击红军三个方面军大会师(1) | 第19节:目击红军三个方面军大会师(2) | 第20节:目击红军三个方面军大会师(3) | 第21节:关于西安事变(1) | 第22节:关于西安事变(2) | 第23节:随红军进入延安 | 第24节:延安生活(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