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假想敵:日本人憑什麽 》
第19節: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興旺 Zhou Xingwang
從日本自身的歷史來看,日本輝煌而短暫的引進中國大唐制度的時期,其實到了"奈良時代"(時間上大致與中國的唐代相仿)就大致上終結了。而奈良時代主要從中土大唐引進的是兩個東西:一是天皇治下、以太政大臣為宰相的"紫微中臺"儒教文官官僚制度,並頒布了"大寶律令";另外一個其實就是佛教的傳入和隆盛。但是,這兩個引進的東西一開始在日本社會內部就嚴重"水土不服",陷入劇烈地互相衝突、尖銳鬥爭。其實也正是它們之間的衝突,纔導致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盛世"的瓦解。
據中國學者韓毓海考證:公元764年,日本的女天皇醇仁因不滿太政大臣藤原氏的政策,轉而任用她十分寵愛的道鏡禪師擔任太政大臣,主理國政,藤原氏皇親貴族集團隨即被鎮壓,這一事件從而開啓了日本歷史上佛教幹政的局面。{12}
奈良時代的終結其實就是與這種貴族官僚和佛教僧侶之間的劇烈衝突有關。而隨後的"平安朝時代"(時間相當於中國的唐宋之間),日本的政治中心之所以要從奈良遷都於京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擺脫佛教僧侶對於奈良政權的控製。這就是為什麽--"平安朝時代"是以原來被和尚們鎮壓的藤原氏皇親貴族復闢,及皇親對於政治的控製達到高潮為標志的。
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日本平安朝時代藤原傢族的攝政,其實就是典型的"外戚專政"。這裏還是有根本上不同的一點:中國歷史上少數的外戚幹政,如王莽和霍光的統治非常短暫,很快被推翻,而藤原傢族的統治卻長達一個多世紀,而且這種外戚專權還被充分地"制度化"了,這就指藤原傢族創立的"攝關傢"制度。根據這種特殊的制度:天皇由藤原傢族生育、教養,天皇的舅舅、義父、外祖父都是藤原傢族的傢長。例如:其中藤原道長一人就將這三個角色集於一身,這位外戚貴族大權獨攬,他一個人"攝政"就長達52年之久。
"攝關傢"制度自然導致了天皇與外戚的衝突,而恰恰又是天皇與外戚的長期尖銳衝突,最終纔使得軍事貴族集團崛起和寺院勢力復活,它最終瓦解了奈良和平安朝時代確立的、類似於中國的"文官制度"。而日本歷史的主角:軍事貴族集團,這個時候終於"浮出了歷史地表"。
平安朝後期,天皇與外戚為了鞏固自身,都力圖藉助軍事貴族的力量在權力博弈中取勝,而雙方衝突的結果卻是:天皇和外戚在長期的衝突中兩敗俱傷,而被雙方拉攏、利用的軍事貴族集團卻在衝突中得利、脫穎而出。平安朝後期,以太政大臣和"攝關傢"面目出現的文官官僚制度被軍事貴族集團所摧毀,而天皇隨後被徹底虛位,實際上等於被軟禁於京都,而日本的政權從此被一個極其強大的政治勢力所壟斷,這就是平安朝後期"軍事貴族集團"崛起的歷史根源。
隨着這一勢力的崛起,日本的政治中心(首都)再次由京都遷到了鐮倉。而"鐮倉時代",其實纔是日本古代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朝代,因為它的確立,標志着真正具有日本特色的政治制度--幕府制度的開始。
那麽,究竟什麽是幕府制度呢?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第一代鐮倉幕府源賴朝傢族(源氏),其實最類似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政權,但是有本質的不同。源氏創立的幕府制度的基本特點是:它是由中央軍事貴族集團"幕府",地方軍事貴族集團"守護"(後來的"大名")以及"守護傢臣"("武士"),這三股勢力構成的"三足鼎立"的相對平衡的統治結構--雖然幕府制度後來不斷有所變化,但這卻就是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的日本古代社會的基本政治結構。它也就是今天日本人一般所理解的"日本古代制度"的最一般形式。
由於最早的幕府制度很像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在中國人眼中,曹操乃是逆臣。而對於日本而言,幕府將軍的所作所為卻簡直就是人間正道和正史,是正常不過的社會形態。
由此可見,由於中日古代史很早就分道揚鑣了,所以對於歷史的不同理解,其實從一千年前就已經鑄成了。
鐮倉幕府時代其實也是日本與中國關係的一個轉折。由於蒙古入主中原,所以鐮倉幕府斷絶了與中土的關係,並成功地在海上藉助"臺風"的力量,抵抗了無堅不摧的蒙古鐵騎。擊敗蒙古極大地增加了新興的幕府制度的合法性,也使得日本是"神國"的神話從此得以流行。衹是當蒙古的威脅不在的時候,日本內部中央幕府、地方大名、武士三者之間的矛盾卻尖銳地展開了。而三個軍閥一臺戲,幕府-大名-武士這三股軍閥勢力之間的這臺"武戲"長演不衰,從此主導了日本的政治歷史舞臺。
1333年,掌握軍權的地方軍閥(大名)足利尊氏奉幕府之命討伐"天皇叛亂"(當時的醍醐天皇妄圖"復位"慘遭失敗,被幕府流放到歧隱小島,而他卻如拿破侖一般成功從島上逃脫),在討伐天皇的半路上,足利尊將軍效法北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突然調轉矛頭,對鐮倉幕府反戈一擊,摧毀了鐮倉幕府,進而在京都挾製天皇,建立了由地方大名主導的第二任幕府制度--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時代是日本政治上的亂世,但卻是文化上的"盛世"。一方面,圍繞着後醍醐天皇的名義上的任命,日本南北兩個朝廷同時存在,並分別聲稱具有唯一的政治合法性,日本此時分裂為"南北朝",進入到所謂的"戰國時代";不過另一方面,雖然這個時代政治上一塌糊塗,地方勢力猖獗,因而在日本被稱為"下剋上"的時代,但城市和商人階層卻與地方勢力同時發達起來。隨着日本與中國明朝關係的恢復,中國的貨幣"永樂錢"傳入日本,日本從此進入了貨幣經濟時代,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組織"座"(如今東京的"銀座"即根源於此)和貿易場所"市",也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興盛。亂世的風氣往往是奢靡,而作為"亂世的哲學與美學"著名的京都金閣寺和銀閣寺,也都出自這個時代的禪宗和尚之手。室町幕府的統治階級以禪宗作為自己的意識形態,足利尊傢族作為文化愛好者,推動了能樂、和歌和繪畫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在造園方面成就卓著。室町幕府的附庸風雅助長了社會上層的奢靡之風,室町後期的大肆興建銀閣寺,更加重了社會經濟負擔,導致了內戰加劇和四處造反。在戰亂中,京都首先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而戰亂的最終結果依然是,三個主要的地方軍閥("守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傢康通過戰爭統一了日本,建立了由武士為主體的第三代幕府政權,這一次纔最終使得日本從中世紀的戰亂中得以走出。這個幕府政權以兩個盛産武士的地區為標志,被稱為"安土-桃山時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
|
|
第1節:日本民族崛起的核心武器 | 第2節:整齊劃一的機器民族 | 第3節:去東京路上的堵車事件 | 第4節:愚忠與服從 | 第5節:長久嚴酷的封建社會 | 第6節:悲劇情結與幻滅意識 | 第7節:日本民族與佛教 | 第8節:為什麽要自殺 | 第9節:大和之魂與日本精神 | 第10節:日本自己的宗教神道教 | 第11節:神道教的設立和發展 | 第12節:大和民族如何凝聚 | 第13節:日本人就是武士道 | 第14節:大和不和 | 第15節:天皇是現人神 | 第16節:大化改新 | 第17節:君主立憲製 | 第18節:武傢為王 | 第19節:挾天子以令諸侯 | 第20節:日本社會達爾文主義 | 第21節:殺富濟貧乃是歷史規律 | 第22節:繼續製造亞洲叢林 | 第23節:走軍國主義之路 | 第24節:明治維新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