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反三國演義 》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周大荒 Zhou Dahuang
且說曹操被馬超黃忠開城出戰,殺了一個落花流水,心中非常憤恨。回到營中,吩咐飛調徐晃一軍,軍前聽用;令劉曄還許,徵發兗州兵三萬,青州兵三萬,會攻潼關,不得有誤。劉曄領命自去。操命諸將,補葺卒伍,謹守寨柵,乘機再戰,以整軍威。早被細作探得,報入潼關,黃忠馬超姜維馬岱四人,商議迎敵之策。
忽報馬飛報,元帥領兵來到。四將出關迎接,孔明入城,報告戰勝情形。孔明喜道:“伯約料敵如神,非漢升盂起,亦不足以挫曹兵也。”四將又將曹操頓兵計劃,一一啓知。孔明道:“頓兵堅城之下,曹兵雖多,不足慮也!惟我軍迭經大戰,不無傷損,川兵利於山𠔌戰爭,將來與曹操馳騁中原,非西涼士馬,不能為功!孟起!約計武威酒泉張掖金城四郡,餘卒尚有多少?”馬超答道:“四郡除留兵鎮撫羌氐外,約可得材官騎士三萬餘人,皆可以即時徵發。”孔明道:“本擬煩孟起回去收兵,今大敵當前,相需正急,可令仲華前往。”隨喚馬岱聽令,速領軍士三百人,回到武威,協同韓遂,徵發四郡餘兵三萬,即由將軍統率,轉回潼關,以便與曹兵决戰。馬岱領令,星夜起程前往,徵兵四郡,往返至少也須兩月。暫且接下。
孔明喚姜維道:“曹操頓兵堅城,連遭挫敗,調集大兵,以圖睏我,潼關天險,以逸待勞,操雖有百萬之衆,亦不足慮;惟文長領兵防守黃河上流,責任重大,若有疏虞,非同小可!伯約可領五千人,前往協助,小心謹慎,臨機應變,總以不使曹兵偷渡為要。”姜維領令,同着副將高翔,領兵去韓城,會合魏延,協守河津。孔明叫李嚴王平督率軍士,嚴守關隘;黃忠馬超領兵二萬,在車箱𠔌口,紮下大營,以便將來出兵,不令曹兵封鎖關口。四將領兵各自前去。
孔明自將詳細情形,專人飛報入川,書末具言曹操西攻潼關,必懼雲長進躡其後,將嗾江南進犯荊州,宜遣人知會雲長,嚴防東寇。川中劉玄德接得孔明手書,差人火速知會雲長,雲長令趙雲督兵嚴防前綫。此係軍事上應有之手續,作書的不嫌煩絮,層層寫上,就是因為要彌補荊襄缺憾,故而十分鄭重其事,好叫那呂蒙有法無處使,雲長公也不至於走麥城了。
單表姜維領兵到了韓城,會見魏延,兩下相見,甚為喜悅,姜維宣佈了孔明的意旨,魏延受命,擺酒與姜維高翔接風。酒席中間,魏延道:“伯約!如今曹操兵紮閿鄉,四處徵調軍隊,欲與我决一死戰;若待其大兵雲集,然後戰爭,兩軍勝負,尚未可必!元帥深慮遠謀,欲俟河西兵至,始與交兵,自屬深穩;但以延觀之,似宜乘其未定,進擊為妥。”姜維道:“將軍之言甚是,但曹操用兵,深得古法,將士一心,壁壘森嚴,不能謂之未定。元帥據城池之固,挾黃河之險,有黃馬二將軍之雄武,乘破竹之威,猶不肯輕於一戰者,不過因關中新定,伏莽尚多,勝則匿跡銷聲,稍有挫敗,則市人皆敵,軍心一亂,不可收拾,故而一面極力鎮撫地方,一面據險以老曹兵,防地不寬,則易於守,軍鋒不挫,則利於戰,我與將軍但宜謹遵將令,靜候調遣為是。”魏延默然。酒筵散後,各自歸營。
你說魏延懷着什麽心腸?原來他是一位好動不好靜的,自己雖然得了長安,孔明卻叫他來防河,不令他身當前敵。此番聽得馬超黃忠,大捷潼關,衹急得心癢難搔;又聽得鄧艾鐘會,已回閿鄉,知道隔河魏兵,現無良將,心中打量,彼軍可以伺隙渡河,擾我後方,我寧不可伺隙渡河,擾彼後方?盤算已久,恰好姜維來到,意欲與姜維合作,卻一團高興,為姜維所阻。當下回營,通盤計劃,决定違令私行,冒險進兵。隨修書一封,叫人送與姜維,要他謹守泛地,自己率領五千人馬,把從前拘集船衹,乘着黑夜,一聲暗號,渡過黃河,嚮孟門上岸。
那守孟門的,乃是魏將臧觀。猛不防川兵偷渡黃河,一聲喊起,魏延身先士卒,殺入曹營。曹兵營中,人不及甲,馬不及鞍,黑夜裏不知川兵多少,自相踐踏。與臧觀連營接近的,便是龐淯,聽見臧觀營中大亂,急忙提兵來救。魏延正從臧觀營中殺出,從暗擊明,手起一刀,將龐淯砍於馬下。川兵無不一以當百,喊聲動地。隔岸姜維,接到魏延書信,知道他私自出兵,一面將自己部隊沿河布列,金鼓齊鳴,滿布船衹,來相接應;一面火速叫人告知張翼,派兵聲援。
那魏延渡河得勢,一夜之間,連破國淵涼茂二營。姜維恐魏延孤軍深入,叫張翼謹防河麯,自己提兵渡河,接應魏延。兩個乘勢追趕魏兵,得了壺口襄陵猗氏聞喜安邑五縣,差人飛報孔明。孔明聞知二將渡河深入,惟恐有失,急令李嚴領兵五千,進駐河津,為二將聲援;張嶷進屯韓城;張翼進屯臨晉;五將分屯,烽火相望,各據險要,不許再行深入,免緻為敵所乘。前敵軍事,悉主魏延,姜維為副。又與書魏延,奬其成功,責其輕敵,不得狃於此役,二次輕舉。伯約有謀能斷,凡事須計議後行,魏延得書,心悅誠服,真個事事與姜維商議。姜維令嚴守新得各城,自己與魏延秣馬厲兵深溝高壘,以待曹兵。
那毛玠率領國淵涼茂臧觀,退屯平陸,遣人星夜渡河,飛報曹操。曹操急召衆文武商議道:“川兵越過黃河,取得安邑,我軍退屯平陸。若彼分兵以西擾並州,東襲澠池,則冀州亦為震動,我軍前後受敵,為之奈何?”賈詡道:“兩軍相持,不利退後,宜令大將簡趙魏之銳卒,以屯並州,防川兵之西擾;簡中軍之良,潛師夜渡,以致安邑之敵;諸葛亮方據潼關以老我師,不虞我之盡銳而北,我以一將據餚函之固,扼潼關之敵,不得志於西,或可成功於北也。”操道:“文和之言,所見甚是。”遂令任城王曹彰,持節都督冀並兩州軍事,以禦窺並之敵;令徐晃領兵一萬,謹守閿鄉,自已拔寨起行,渡河而北。
那姜維魏延接了孔明將令,分防要寨,姜維與魏延商議道:“將軍!魏兵退屯平陸,必然飛報曹操,曹操足計多謀,知道我重兵現駐潼關,來此間者,不過偏師,若以一將守閿鄉,而悉銳渡河以凌我,衆寡不敵,進無所據,退阻黃河,必致全軍覆沒。”魏延道:“伯約所見,情勢顯然,一面你我冒死拒敵,一面飛報元帥,速派援兵。”姜維道:“求援亦是,但遠水不救近火,以維愚見,魏兵敗屯平陸,不如與將軍合兵圍攻,先破其隔岸之孤軍,後據大河之險塞,彼既一時不能飛渡,我得後援,衊不濟矣。”魏延大喜,兩人拔隊起程,分為兩路,直撲平陸。
魏兵驚魂未定,被魏延姜維兩路夾攻,不消半日,便已打破城池,毛玠四將,敗嚮垣麯去了。二人吩咐軍士,憑河築壘,以待曹兵。剛纔把壘築好,衹見對岸曹兵,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沿河尋找船衹。姜維吩咐軍士,將川兵旌旗竪起,安排強弓勁弩,截殺登岸曹兵,飛檄李嚴,進屯安邑。曹操方欲渡河,有平陸逃回敗兵,稟報川兵已得平陸,沿河駐守。曹操在馬上長嘆:“川將知兵,吾事敗矣!”傳令諸軍暫紮澠池,由澠池渡河,以驅安邑之敵。諸軍遵令,由澠池北渡黃河,進駐垣麯,相機進取不提。
且說孔明接到魏延姜維告急文書,知道曹操北走,潼關决無戰事,仍令黃忠帶了馮習張南,領一萬五千人馬,鎮守潼關,無論如何,不許出戰。自己帶了王平馬超,並偏裨將校二十餘員,大兵三萬,由潼關渡河,徑嚮平陸。魏延姜維,前來迎接。孔明進帳坐定,二將頓首請罪。孔明扶起道:“二位將軍,冒險進兵,都係忠愛之情,且已成功,何必再論!惟嚮時所遇,非魏之良,若鐘鄧在此,文長非全軍覆沒不可矣!以後須當切戒,慎之慎之!”二將再拜受命。孔明叫姜維道:“防河之責,伯約專之,當令伯岐相助,文長隨我去安邑可也。”姜維應允。
孔明飛調張嶷同姜維防河,自同魏延諸將,來至安邑。李嚴迎接入內,孔明道:“曹操不得志於西,欲移兵而北,我兵已入河麯,不如乘曹兵未至之先,火速進兵,戡定並州,據上黨,以扼天下之脊,哪位將軍帶兵前去奪取上黨?”馬超應聲願往。孔明道:“毛玠諸將現屯垣麯,不虞我兵越過上黨,將軍領兵一萬,輕騎長驅,由平陽長子,徑襲上黨,塞住壺關,晝夜兼行,務使在曹彰未到上黨之先,得了上黨,火速勿延!”馬超領命兼程去了。孔明再令李嚴領所部五千人,進屯長子,接應馬超。李嚴去了。再令張翼領所部兵五千,駐紮冀城,與姜維張嶷,聯絡聲勢。張翼領兵去了。
孔明自駐平陽,傳檄長安,調馬忠領兵三千,來平陽聽令。六七日間,馬忠到了,見過孔明,孔明令馬忠由絳縣去襲垣麯。張翼引兵接應。又令姜維由茅津渡夾攻,兩路進兵。垣麯本非用兵之地,毛玠四將,抵敵不住,敗退陽城。
那時曹操大兵,已到晉城,聞知諸葛亮自至平陽督師,火速催曹彰先入上黨。曹彰領了三萬人馬,剛到壺關,關上遍竪川兵旗幟,上黨已為馬超捷足先得。馬超得了上黨,任憑曹彰如何攻打,衹盡心守禦,絶不出戰,把一個曹彰急得黃須倒竪,暴跳如雷。後面李嚴催督糧草,源源接濟。
孔明聽見馬超得了上黨,喜之不勝,調張嶷張翼駐紮芮城垣麯一帶,專防河麯;姜維領部兵八千,進據高平,與上黨犄角;廖立引兵五千,駐紮麯沃,回環策應;馬忠領部兵三千,出屯廣武。吩咐諸將已畢,將魏延王平二將,喚進帳來,二將參謁禮畢坐下。孔明道:“文長!孟起已據上黨,曹兵首尾中斷,文長子均,各引精兵八千,由介休直取榆次,蕩定並州;得了榆次,進取定襄;定襄守將田疇,漢室舊臣,可令其守備,然後東塞並陘。子均沿太行山南下,徑據黎陽;黎陽守將劉延,與雲長君侯有相知之雅,我兵一至,彼必迎降;乘勢銳進,撫定各縣,並州非復曹氏有矣!二位將軍成蓋世之名,即在此舉。”二將聞聲應諾,分撥軍隊,馬上起程。
並州舊係袁氏所有,門生故吏尚多,亦有漢室遺臣,憤曹操代漢,欲圖恢復。曹傢將吏,雖有一二腹心之臣,因馬超據了上黨,消息中梗。魏延王平如入無人之境,不上一月,魏延到了定襄,定襄守將田疇,開城迎接。魏延取出孔明手書,承大將軍令旨,即請田疇領定襄太守,盡復漢傢舊製。遣副將高翔,分兵三千,塞住並陘口,魏延自領重兵,駐紮榆次,王平到了黎陽,劉延亦係漢室宗親,親自出城,迎接王平,以次撫定各州縣。王平留兵三千助劉延守黎陽,自領五千人來助馬超。
孔明檄令田疇領雁門太守,駐紮榆次,馬邑定襄各戍,盡歸節制。令魏延分兵三千,駐紮離石,以三千人駐紮介休,徵發各地兵士萬人,突騎八千人,回到平陽,見了孔明。孔明甚喜,極力誇奬魏延,飛章報捷,叫魏延暫駐平陽,接應諸將。孔明帶了許多金帛糧食,自去上黨犒賞將士。馬超王平迎接入關,孔明慰勞已畢,真個萬衆歡騰,六軍感戴。又嚮各處巡視要隘,都十分堅固。孔明叫王平領全軍萬人,堅守上黨,自同馬超率突騎八千人還平陽,仍回潼關,預備出關决戰。正是:
河西撫定,足搖幽冀之心;塞北歸仁,已顫孫曹之膽!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於是孔明將嚮中原矣。馬氏恩撫西涼,歸收故卒,自以馬超尤得士心,而不可遣者,則許其復仇也。前韓遂兵來,所以填涇蕭馮翊之防,以重馬超後路,使仇得復。今馬岱人去,所以徵武金張掖之卒,以重馬超前驅,使功易成。本書開宗明義,即欲為英雄孟起吐氣,珍重言之,故此等處皆是將寫馬超之筆,不是以寫諸葛之筆;所謂馳騁中原,川兵不合雲雲,是知盡屬設詞耳。
後防既備,更欲就後防而出奇,此真兵法之變幻,至不可捉模者也。讀此一回,能無令老於軍事者,一齊拜倒。敵之不可我乘者,我且得從而乘之,於是得攻不備出不意之至意。作者欲寫兵法之變,且就寫地理之精;不順寫魏延之負勇渡河,乃逆入姜維助守;先寫孔明之深慮疏防,恐操偷渡,則又筆法之善變者。觀於姜維既至,魏延始有乘其未定進擊之詞,則前之未渡何也?惟仍假延好勝逞能,以掩讀者耳目於不覺,乃明姜維之往,正為作者特遣,以接魏延之防,而後知此次出奇,實非延在心癢難抓,不幸之龐淯,卻身殉作者有意炫人之筆底者耳。如此奇兵,一鼓而登孟門,再鼓而下五縣,不有非常之事,安剋立非常之功。姜維方舉武焚舟,繼延而渡,李嚴又接踵奉命,接維而防,五將分屯,獲據險要,則作者之筆,亦不再為深入矣。此皆西擾並州,東據澠池之伏筆,為任城退保冀州之地,又不可不知者也。否刻曹軍潛師,盡銳而北,奈何又為姜維先破隔岸孤軍,使操不得復渡耶?然則川將知兵,亦無非夫子自道而已。
曹操北走,潼關解嚴,孔明平定並州,自為應有之筆,而上黨先曹彰以入,又見孟起成第一功,因知先寫魏延渡河,又是將寫馬超之筆,而王平姜維魏延之進兵也,張嶷張翼廖立之回環策應也,皆欲塞井徑以固後防而已。不如是,諸葛安得出關决戰以規中原耶?然作者即此半回之中,遍寫地理,具徵親覽形勢,實有懷於古今戰陣得失勝負之林,而又素經謀略計劃出入攻守者,斷非書生負手,空喜談兵之比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吊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 | 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 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 | 第四回 泄舊忿張綉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 | 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鬆東西販蜀土 | 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竜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 | 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範 | 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 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 | 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 | 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 | 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 | 第十三回 銅雀臺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 | 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 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 | 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 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𠔌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 | 第十八回 侈親徵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 |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 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 第二十一回 趙子竜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嚮寵 | 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 | 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竜一軍奪江夏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