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与哲学大师一起漫步:与哲学大师的人生对话   》 第19节:一、存理(1)      高路 Gao Lu

  第十一章 朱熹
  --理:本原和归宿
  一、存理
  理性精神并非西方所独具,中国文化思想很早就埋下了理性的脉络。庄子提出的"依据天然之理"(1),《周易》中说的"穷尽人物之理、之性,乃至于人物之命"(2),都是对理性的诉求。然而,理性作为主流文化关注的对象以及学人用于思考的自觉工具,到宋代才真正完成,并由明代发扬光大,由此也就形成了宋明理学。
  儒学自孔子开创以来,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学问上自然偏重"礼、乐、刑、政"的较为具体性的知识,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理论成果颇为丰富,但未免狭窄了一些,不能系统地从宇宙本体的大视野中进行理性的论证,当然也就束缚了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相反,也许是因为超脱世俗的关系吧,道教和佛教的学者却在宇宙观上下足了工夫,相当成功地展示了理性的力量和思维之美。正是在不同思想的相互激荡中,宋代的儒学巨子继承隋唐时期提出的"以儒学为本位,整合儒、佛、道三学"的主张,进行了富于成果的理论实践和创新,其根本标志就是突出理性精神,从而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带动了中国文化的整体进步。所以,宋明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李智和杨慧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回到中国的。托马斯·阿奎那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的观点和对理性的运用,引起了他俩的极大兴趣,他们想知道古代中国的学者是如何把理性用于做学问和指导生活的。他们的访问对象是南宋的朱熹(3),他被公认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比阿奎那早出生将近一百年。
  这时是1181年,朱熹正当着官。儒家学者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者,而是一边做学问一边做官。儒家的价值取向与众不同,道家看重的是个体生命,佛家指向的是个体心性,而儒家心系的则是现实社会。他们的宗旨是上为君父分忧,下为黎民谋福,因此,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干事业。
  朱熹的官衙设在绍兴。李智和杨慧在绍兴扑了个空,据说朱熹出差去台州了,刚动身。于是,他们又往台州方向追去。
  阴历七月天,暴虐的太阳肆无忌惮地把光和热投下来,河沟见了底,水田都被烤干了,裂开了一道道大口子,稀稀落落的稻苗已经焦枯,一片萧条景象。
  "热死了,大热天的,朱老夫子也不好好地在家待着,乱跑什么呀?不是文人习气上来了游山玩水去了吧?"杨慧一边抹着头上的汗一边发牢骚。
  不想车夫不乐意了,鞭子"啪"地一甩,回头白了她一眼,"说得轻巧,朱先生是当今孔子,大灾之年的,他又管着救灾,哪有心思享乐?要不是他没日没夜地筹划调动,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哼!""啪"地又是一声。
  其实在路人眼中,这两个身着锦衣(韩非出使秦国时特别装备的)的男女简直太享福了,他们居然乘坐一辆装着凉篷的马车(不用说,也是用韩非给的钱雇的)。而他们自己,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男人大多光着上身,下身挂着勉强可以叫做裤子的布条;女人稍微好点,衣服虽说可以遮体,但上面尽是窟窿,露出里面的肉来,这在强调贞操的南宋时期是根本不能容忍的。这些人是灾民,家乡没活路了,逃到别处兴许能捡回条命。
  杨慧和李智远远地就瞧见路边大树下围着一群人,以为又有人饿倒了,走近一看,中间端端正正地坐着一个大活人,手上拿把折扇,不紧不慢地摇着。这人一身青衣,头上还戴着方巾,天气热成这样,他老先生居然捂得严严实实,拾掇得一丝不苟,谁说"天热无君子",这儿就有一位。由于他的两腮很大,显得下巴很短,脸也成了四方形。眉毛很高,几乎长到了额头上,隔老远才是眼睛。也许是为了增添几分英气吧,唇上蓄着一道黑黢黢的一字胡,下巴正中还留了一小撮。可怎么瞧,也像是一位三家村的私塾先生,所以那道胡子显得多少有些滑稽。
  "怎么,赈济米早就发到台州了,你们没有领到吗?"那人问。
  "唉",有人叹了口气,"那么一点稻米能管多大用?官府收的租税要多出许多哩。"又有人解释,"本来夏税按惯例是在八月底缴纳,但知州唐仲友却强令农户在六月份交齐,而且巧立名目,加大征收数量,百姓被逼得只好逃荒。"
  那人的脸色慢慢变了,憋了半天,终于大喝一声,"拿笔来!"旁边的书童连忙捧上纸笔,那人把纸放在膝上,写了起来。
  李智吩咐车夫赶路。车夫说:"你们不是要找朱先生吗?这位就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1节:一、愤世(1)第2节:一、愤世(2)第3节:二、苦行(1)第4节:二、苦行(2)
第5节:二、苦行(3)第6节:三、自主(1)第7节:三、自主(2)第8节:三、自主(3)
第9节:一、性恶(1)第10节:一、性恶(2)第11节:一、性恶(3)第12节:二、霸道(1)
第13节:二、霸道(2)第14节:二、霸道(3)第15节:三、为人(1)第16节:三、为人(2)
第17节:三、为人(3)第18节:三、为人(4)第19节:一、存理(1)第20节:一、存理(2)
第21节:一、存理(3)第22节:一、存理(4)第23节:二、明理(1)第24节:二、明理(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