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   》 第19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5)      上官子木 Shang Guanzimu

  事实上,即使在教师指导下要揣摩出电阻公式也确属不易。相比之下,我国课程是把电阻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认为让学生直接知道结论既省时也省力。
  中外教育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学习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认识,国外学校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我国学校只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即原本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却成了最终的目的。重“结果”轻“过程”,意味着我们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包括在“过程”中所能掌握的各种技能、学到的广泛知识、训练的多种思维能力、伴随着的各类心理体验以及一些难以预料的新发现。
  我国学生的知识结构表现出细节知识有余,总体知识不足。总体知识是指一门学科的本质和基本思想方法,我国学生尽管熟悉诸多解题技巧,能解很多复杂的难题,但是却对所学课程的本质和基本思想方法缺乏必要的理解。
  某年高考数学上海卷有一道不需要“解”而需要“理解”的填空题,问的是教材中“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两章内容体现出解析几何的本质是什么。此题的答案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考生给出的答案却形形色色,许多回答与题意相去甚远。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一些有相当难度的轨迹探求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面对这道并不难而只是涉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题,许多考生抱怨老师从未讲过。这道题考生普遍不会做,恰好暴露了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只重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科基本原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是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也是理解学科的本质内容和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对一门学科的真正掌握恰恰体现在对该学科本质的理解上。
  我国学校在教学上的缺陷突出地表现为: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转化;重视知识占有的数量而忽视知识吸收的质量;重视表面的教学结果而忽视深层的教学过程。
  5从中外差异看创造能力缺陷
  中国的学校鼓励学生掌握已知、确定、成型的知识,以便成为已知领域的专家;而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不确定、正在形成的知识,以便成为未知领域的专家。
  中美校长眼中的大学教育
  中西教育的差异其实质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以下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对话可以比较中西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具体差异。
  2004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的对话。两位校长对话的内容是各自谈对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
  主持人:我们想知道在两位校长的心中,各自所在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请两位校长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
  莱文:耶鲁大学有着闻名于世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提供给那些在学术方面取得杰出贡献的人。尤其是我认为广为人知的是耶鲁大学致力于培养杰出的领导者,多位美国总统,也包括最近的三届总统都毕业于耶鲁。不单如此,在每个领域都能看到这些领导者,商业、法律领域,新闻工作,娱乐、传媒业。同时耶鲁大学不单只为美国,也在为世界培养领导者。
  许智宏:北京大学的历史比耶鲁短得多,所以我可以话短一点。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所大学,同时我想它也是一所最现代化的大学。北京大学追求的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北大校长的言语带有东方特色,即比较含糊、空泛,耶鲁校长却很明确地表达了耶鲁大学致力于培养杰出的领导者,而且是包括各行各业的领导者。
  主持人:请两位校长把你们心目当中,自己所在的高校最杰出的五位毕业生的名字给我们写出来,从历史到现在。也就是说这五位毕业生应该称得上是你们所在的大学的得意之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序第2节:学校教育的缺陷第3节:自我潜能的压抑第4节:生活选择的迷茫
第5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第6节:社会文化的误导(2)第7节:社会文化的误导(3)第8节:社会文化的误导(4)
第9节:社会文化的误导(5)第10节:社会文化的误导(6)第11节:社会文化的误导(7)第12节:社会文化的误导(8)
第13节:社会文化的误导(9)第14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0)第15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1)第16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2)
第17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3)第18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4)第19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5)第20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6)
第21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7)第22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8)第23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9)第24节:自我潜能的压抑(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