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演義   》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籙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俄蒙交涉,尚無頭緒,英公使又來一照會,催索要求條件。看官不必細猜,便可知是西藏交涉了。先是英國駐京公使,曾奉到英政府訓令,嚮中政府提出抗議書,外交總長梁如浩,得過且過,並沒有放在心裏,因此未曾答復。至此英使又來催逼,俄要規取蒙古,英自然覬覦西藏。乃由外交部檢出原書,內開五大條件雲:
  (一)中國不得干涉西藏之行政,並不得於西藏改設行省。(二)中國政府,不得派無製限之兵隊,駐紮西藏各處。(三)英國現已認定中國對於西藏有宗主權,應要求中國改訂新約。(四)英政府前曾遵據條約,特設通信機關,後經中國軍隊擅行截斷,以杜絶印藏之交通。(五)如中國政府,不承認以上各條件,英國政府,亦絶不承認中華民國之新共和政府。
  陸徵祥覽畢全文,暗想五條件中,衹第三四條,尚可答辯,此外三條,關係甚是重大,雖比俄蒙協約,稍為簡單,但欲爭回西藏領土權,亦很費事。況中俄交涉,正當緊急,專顧一面,尚恐不及,偏又來了這道催命符,這正所謂禍不單至呢。當下皺着雙眉,躊躇了好一會,纔到總統府中,呈明袁總統。袁總統方閱外電;面上恰含有三分喜容,一見陸徵祥入內,便起身邀坐,徵祥行禮畢,尚未開口,袁總統已笑語道:“日前科布多全境,已報剋復,今又得熱河來電,開魯縣也剋復了。”說畢,即將電文遞示。陸徵祥接過一瞧,無非是各軍會攻,斃匪頗衆,餘匪敗走,復將開魯剋復等情。隨筆帶過蒙事,是省文之法。因將電文復繳案上,隨答袁總統道:“東西蒙尚稱得手,外蒙或容易辦理,但英使又來要求藏事,為之奈何?”袁總統道:“日前有抗議書到來,我已與英使朱爾典說明,俟俄、蒙交涉就緒即當酌商,難道今又來催逼麽?”袁與英使朱爾典氏交好頗密,故藉口中敘出。陸徵祥聞言,便即取出照會,呈與袁總統詳閱。袁總統閱畢,便道:“他既如此催逼,我不能不答復了。明日開國務會議,酌定復詞,可好麽?”徵祥唯唯而出。次日復至總統府,各國務員也陸續到來,會議半日,方裁决答復各詞,大致如下:
  (一)中國按照一千九百零六年之中英西藏條約,除中國外,其他國皆無干涉西藏內政之權,今謂中國無干涉西藏內政之權,理由甚無根據。至於改設行省一事,為民國必要之政務,各國既承認中華民國,即不能不承認中國改西藏為行省。況中國對於西藏,並無即時改設行省之意,此中頗有誤會。惟現在中國認定不許其他一切外國,干涉西藏之領土權及其內政。
  (二)查中國並無派遣無製限軍隊駐紮西藏之事。惟按照一千九百零八年之通商條約,英國以市場之警察權及保護印、藏交通委任於中國,故中國於西藏緊要各處,當然派遣軍隊。(三)中英關於西藏之交涉,已經兩次訂立條約,一切皆已規定明確,今日並無改訂新約之必要。(四)中國政府從前並無有意斷阻英、藏交通之事,以後更當加意保護,斷不阻礙英、藏交通。
  (五)承認中華民國是另一問題,不能與西藏問題,並為一談,深望英國先各國而承認中華民國。
  復書發出,交付英使館,英使朱爾典氏,當去呈報英政府,一時未有復文。中國政府,樂得眼前清淨。嗣由川邊鎮撫使尹昌衡來電,報稱:川邊肅清。政府諸公,越覺心慰。袁總統也放下了心,好安穩過年了。怎奈蒙、藏兩區,風潮暗緊,哲布尊丹巴原頑抗如故,就是達賴喇嘛,已復原封,心下尚是未足,也想與庫倫活佛,同做皇帝。皇帝是人人要做,怪不得漢高有言,今而知皇帝之貴。外蒙得此消息,乘機遣使,到了西藏,先擬迎達賴至庫,共商獨立事情。達賴不肯應允,乃協議彼此聯絡,雙方稱帝。當訂定蒙藏協約九條,其文雲:
  (一)西藏國皇帝達賴喇嘛,承認蒙古構成獨立國,且將一千九百十一年十一月九日所宣言之黃教首領哲布尊丹巴喇嘛,認為蒙古國皇帝。(二)蒙古皇帝哲布尊丹巴喇嘛,承認西藏構成獨立國,且承認達賴喇嘛為西藏國皇帝。(三)蒙、藏兩國和衷共濟,互行諮詢,以講求黃教繁榮之方法。(四)蒙、藏兩國將來若有內憂外患時,互相援助,永矢不渝。(五)兩國政府,對於遊歷領土之公私人,互相設法保護。(六)兩國政府,自由貿易産物及傢畜,從新設立商業機關。
  (七)所有商業上債權,以政府及商業機關所承認者,定為有效。若未經允許而爭訟者,兩國政府,决不考察。但締結本條約以前之買賣,暨因本條約第七條結果被損害者,按照政府所規定,可以要求代償。(八)
  若將本條約再行修訂時,由兩國簡派代表,預先規定日期及地點,以便協商。(九)本條約自簽約之日起,發生效力。
  下文署明年月日,一是西藏子歲十二月四日,一是蒙古共戴二年十二月四日。原來西藏仍沿用陰歷,民國元年,歲次壬子,所以西藏稱為子歲。外蒙古已建年號,所以直書共戴二年。外國新聞紙上,已是刊錄全文,明明白白,中國政府,尚謂未得確實報告,且過了新年,再作區處。於是全國輿論,多抱不平,有幾省激烈的將士,也欲投袂請纓,通電全國,主張武力解决;今日說要徵蒙,明日說要徵藏,甚至招兵募餉,枕戈待命,那袁總統卻從容鎮靜,不肯輕動;且令國務院電飭各省將吏,嚴戒躁率。又擡出總統名義,申令各都督,教他防範軍人,毋惑浮言。當時熱心邊事的人物,統說袁總統專務羈縻,太屬畏葸,其實老袁方面,也自有一種難處。自從六國銀行團,與熊總長等會議藉款,始終無效,連每月墊款數百萬兩,也未肯照允,藉款談判,竟至中止。應十一回。熊希齡旋即辭職,應十二回。袁總統雖已照準,乃命經理藉款事宜,與繼任總長周學熙等,嚮六國團聲明別藉,另外設法,暗托顧問洋員莫理遜,赴英運動,藉到倫敦債款一千萬鎊,議定本年交三百萬鎊,明年交七百萬鎊。以????課作押,利息五釐,因此政府用款,纔有來源,勉強度日。補出此條,纔得歸束第十一回文字,否則民國下半年如何過日,連我也生疑問了。惟藉款陸續到手,即陸續用去,一些兒沒有餘積,哪裏來的閑款,可撥付軍餉徵剿蒙、藏?這是袁總統自知為難,也似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衷,看官也須原諒三分呢。
  熊希齡既辦到藉款,尚是留住都門,待至年暮,袁總統因熱河緊急,恐昆源無能,辦不下去,當將昆源召還,改任熊為熱河都統,熊即告辭去訖。轉瞬間已是民國二年,元旦這一日,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紀念日,各處機關,統行休假,除懸旗結彩外,卻也沒有什麽大典。南京成立政府,與北京卻是無涉。過了數日,惟將各海關監督,各省司長,及司法籌備處長,任用了許多人員。又改府州廳為縣,劃一各省行政官廳、警察官廳,以及文官任免法、文官考試法與懲戒甄別各法,並外交官服製、陸海軍服製,蒙、回、藏王公爵章等件,公佈了許多規則,小子也不勝記憶,但略述數項名目,算作隨錄,挂一漏萬,看官休笑。本書以演述大事為主,各種法規自有專書可稽,閱者應知分曉。惟山西觀察使張士秀及旅長李鳴鳳,盤踞河東,居然擁兵自衛,潛謀獨立,經都督閻錫山委任南桂馨為河東籌餉局長,並令解散該處軍隊,勸導張、李二人。張、李不肯從命,反將南桂馨拘住嚴行拷掠。閻督聞報,即電報中央,經袁總統派委第一旅長孔繁蔚前往接管軍隊。張、李復抗不承認,竟將孔旅長逐出。張士秀自為民政長,李鳴鳳自為都督,於年內宣言獨立。袁總統乃飭參謀、陸軍兩部派兵往剿,正月初旬,由陸軍部派駐保定第六旅長鮑貴卿,及駐潼關統領趙倜,各率所部軍前往河東。看官!試想這河東一隅能有多大憑藉?
  張、李二人,能有多大本領?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後來趙軍一到,張、李知不能抗,束手歸命,被趙統領拘禁起來押解進京,褫職治罪,便算了案。河東事關係稍大,所以隨事插入。就是蒙古問題,經陸總長提出議案,與俄使商榷一番,並無效果。不過雙方議定,各不進兵,再期磋商就範,免至决裂。
  一天過一天,已到二月十二日了,這日為北京政府成立期,也曾由參議院議决,作為紀念日。應十六回。各衙署放假休息,自不消說,惟袁總統紀念舊勳,特授梁士詒、鬍惟德、薑桂題、段芝貴等,均勳二位;譚學衡、熙彥、王占元、曹錕、陳光遠、李純、倪嗣衝等,均勳三位;吳景濂、湯化竜等,一第嘉禾章;那彥圖、張勳等,亦一等嘉禾章;楊度、阮忠樞、葉恭綽等,二等嘉禾章。無非因聲北統一,著有勳績,所以酌量酬庸。何不於元旦賞功,必待至二月十二日耶?
  又越三日,係陰歷正月十日,為清隆裕太後萬壽節,袁總統特遣梁士詒為道賀專使,賚送藏佛一尊,及聯額數幅,並總統放大相片一座,相片上署“袁世凱敬贈”五字。這是何意?前用軍役導着,後由梁士詒乘着黃輿,昂然前進,直至乾清門前,方纔下輿,徐步入內,至上書房。清總管內務府大臣世續,出來迎接,導入乾清宮正門,殿宇依然,朝儀已改。梁財神至此,未知有今昔之感否?隆裕太後端坐殿上,兩旁雖有侍女護着,並清室近支王公,兩旁站立,怎奈望將過去,衹覺得一片蕭颯氣象,更兼隆裕後形容憔悴,帶着好幾分病容,見了梁士詒,尤不禁觸目心傷,幾乎忍不住兩行珠淚。梁士詒卻從容不迫,行了三鞠躬禮,又呈遞國書,內稱:“大中華民國大總統,謹致書大清隆裕太後陛下,願太後萬壽無疆。”前見某報中,載着慈禧太後萬壽時,把無疆之疆字,訓作疆土之疆,不料至此,竟成實踐。隆裕太後答詞,由世續代誦,略稱:“萬壽慶辰,承大總統專使緻賀,感謝實深”雲雲。
  世續念一句,隆裕太後淚下一行,等到世續念畢,隆裕太後的面上,已不啻淚人兒一般。梁士詒亦看不過去,當即退出。嗣聞隆裕太後,瞧着袁世凱相片,益覺怨恨交集,慟哭了一晝夜。次日即臥床不起。原來隆裕太後,自詔令退位後,心中悒悒不歡,嘗謂:“孤兒寡婦,千古傷心,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所”等語。袁總統曾否聞知?以此積成肝鬱,嘗患嘔逆。至民國二年正月中,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漸腫脹,經禦醫佟質夫、張午樵二人診治,稍覺輕減。二月十五日禦殿受賀,起初卻還有些興致,嗣見梁使到來,用着外國使臣覲見禮節,免不得悲從中來。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避匿,不肯入賀,既無賞賜,又無優差,賀他做什麽?殿中不過寥寥數人。看官!你想人非木石,到這地步,能不格外傷心麽?古人說得好:“憂勞所以致疾”,況隆裕太後已有舊恙,自然愁上加愁,病中增病。或謂:“萬壽節內,天氣晴暖,宮中所用薫爐,熱氣太高,感受炭氣,因致病劇。”
  其實隆裕後致死原因,並不是傷熱癥,卻是袁總統送她歸陰的。直言不諱。
  徐世昌尚為清室太保,因監督崇陵工程,崇陵即清德宗陵。
  久在京外,此次聞故後病篤,乃入宮謁見,且力辭太保職務。隆裕後再三慰留,甚至哽咽不能成聲了。徐亦陪了三四點老淚,至退出後,即往謁袁總統,備陳清後病重形狀。袁總統再屬徐為代表,入宮慰問,隆裕後聞了袁總統三字,幾似勾命的無常,阿喲一聲,昏暈過去。好容易叫她醒來,尚是喘個不住。徐世昌瞧這情形反一時不能脫身,衹好與世續、紹英提議隆裕後身後處置,一面叫入宣統帝,令他侍立床側。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後已是彌留,到了夜間,回光返照,開眼瞧見宣統帝在側,不覺嗚咽道:“汝生帝王傢,一事未喻,國已亡了,母又將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說至此,喉間又哽咽起來,好一歇復發最後的凄聲道:“我與汝要永訣了。溝瀆道塗,聽你自為,我不能再顧你了。”言訖,已不能言。世續入省數次,但見隆裕後雙目直視,口中很想說話,偏被痰塞住喉中,衹用手指着宣統帝,眼眶間尚含淚瑩瑩,霎時間陰風慘慄,燭焰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後,竟兩眼一翻,撒手歸天去了。陸續寫來,不忍卒讀。
  小子有詩嘆隆裕太後道;
  孤兒寡婦總心傷,到死猶留淚兩行,
  讓國終存亡國恨,徒勞後史費評章。
  清後已逝,一切喪葬事宜,待小子下回再表。
  ----------
  蒙事方迫,藏事隨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難以袁總統之雄鷙,陸總長之才辯,卒不能屈服英、俄,弱國無外交,良可痛慨。若隆裕太後之病逝,實為袁總統一人逼死。石勒謂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不宜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袁總統其有愧斯言乎?總之對內勇,對外怯,為中國人之陋習。閱蒙、藏諸要約而不變色者,涼血動物是也。閱隆裕太後之病逝,而不傷心者,吾謂與涼血動物,相去亦無幾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第一回 揭大綱全書開始 乘巨變故老重來
第二回 黎都督復函拒使 吳軍統被刺喪元第三回 奉密令馮國璋逞威 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第四回 復民權南京開幕 抗和議北伐興師第五回 彭傢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第七回 請瓜代再開選舉會 迓專使特闢正陽門
第八回 變生不測蔡使遭驚 喜如所期袁公就任第九回 袁總統宣佈約法 唐首輔組織閣員
第十回 踐夙約一方解職  藉外債四國違言第十一回 商墊款熊秉三受謗 拒副署唐少川失蹤
第十二回 組政黨笑評新總理 嗾軍人脅迫衆議員第十三回 統中華釐訂法規 徵西藏欣聞捷報
第十四回 張振武赴京伏法 黎宋卿通電辨誣第十五回 孫黃並至協定政綱 陸趙遞更又易總理
第十六回 祝國慶全體臚歡 竊帝號外蒙抗命第十七回 示協約驚走梁如浩 議外交忙煞陸子欣
第十八回 憂中憂英使索復文 病上病清後歸冥籙第十九回 競選舉黨人滋鬧 斥時政演說招尤
第二十回 宋教仁中彈捐軀 應桂馨泄謀拘案第二十一回 訊兇犯直言對簿 延律師辯訟盈庭
第二十二回 案情畢現幾達千言 宿將暴亡又弱一個第二十三回 開國會舉行盛典 違約法擅簽合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