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賜我甘露   》 第19節:賜我甘露(19)      華姿 Hua Zi

  曾在報上看到一篇題為《在特蕾莎墓前》的文章,因為認同作者的觀點,所以引用在此:"1950年至1997年,在近半個世紀裏,當政治傢們喋喋不休地討論着貧窮問題,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要解决這個問題的時候,特蕾莎正握住一隻又一隻臨終者的手。當那些救助貧窮的專款還在官僚手中,或變成某個'形象工程'的時候,特蕾莎已經給無傢可歸者一個又一個安身之處。她不在意那些時髦的經濟發展致富理論,更不會註意'領袖'們在沙竜裏討論着什麽,她衹是走出去,去改變一個又一個人的生活,讓他們有尊嚴地活着,有尊嚴地死去。"
  我有個朋友在讀了《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後,也說了同樣的話:"與其給他們魚,不如給他們釣竿。這纔是解决問題的根本之道嘛。"因為他是一個在讀的經濟學博士,所以還講了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奬獲得者、孟加拉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開辦窮人銀行的事給我聽。
  我說,你說的也許對。但是,倘若你願意的話,我想讓你看一個人。
  終於有了一個機會,我把他帶到我的鄉下老傢。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把一個人指給他看。
  那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她拄着一根破竹棍,呆滯地,坐在不遠處的一堆枯枝上。看上去,她就是那枯枝的一部分。她的臉朝嚮我們這邊,她正在看我們。但是,我告訴我的朋友,其實她什麽也看不清,因為她的雙眼近乎失明,即或是在正午最耀眼的陽光下,她看到的也衹是一團一團模糊的影子。她還患有高血壓、心髒病,而且耳朵也接近失聰。所以,她常常就這樣整天整天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我跟朋友說,等一會兒你還會看見,她走路蹣跚、趔趄,若是拿掉她手中的竹棍,她也許根本就無法挪動那雙已然衰頽的腳。
  我又把一間用廢塑料布倚墻搭蓋的偏屋指給朋友看。我說,看見那間搖搖欲墜的房子了嗎?她就住在那裏面,倘若我們還能把那叫做房子的話。她有四個兒子,但除了有點弱智的老三外,其他三個基本上都不管她。小兒子把她趕出來,搭了這個偏屋給她住。如果村裏有人想幫她,還不能讓她的大兒子和大媳婦知道。因為他們會覺得丟了面子。
  講到這裏,我就看着我的朋友,說:"博士先生,現在你仍然覺得,與其給她一條魚,不如給她一根釣竿嗎?"
  而德蘭姆姆和仁愛傳教修女會所幫助的對象,絶大多數,都是像她這樣的人。不是窮人,而是窮人中的窮人。他們是那些不上教堂的,因為身上的衣服破爛;他們是那些不吃東西的,因為沒有吃的力氣;他們是那些倒在街頭的,因為知道自己要死在那裏,而經過的人不會看他們一眼;他們是那些不會哭泣的,因為眼淚已經流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賜我甘露(1)第2節:賜我甘露(2)第3節:賜我甘露(3)第4節:賜我甘露(4)
第5節:賜我甘露(5)第6節:賜我甘露(6)第7節:賜我甘露(7)第8節:賜我甘露(8)
第9節:賜我甘露(9)第10節:賜我甘露(10)第11節:賜我甘露(11)第12節:賜我甘露(12)
第13節:賜我甘露(13)第14節:賜我甘露(14)第15節:賜我甘露(15)第16節:賜我甘露(16)
第17節:賜我甘露(17)第18節:賜我甘露(18)第19節:賜我甘露(19)第20節:賜我甘露(20)
第21節:賜我甘露(21)第22節:賜我甘露(22)第23節:賜我甘露(23)第24節:賜我甘露(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