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赐我甘露   》 第19节:赐我甘露(19)      Hua Zi

  曾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在特蕾莎墓前》的文章,因为认同作者的观点,所以引用在此:"1950年至1997年,在近半个世纪里,当政治家们喋喋不休地讨论着贫穷问题,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特蕾莎正握住一只又一只临终者的手。当那些救助贫穷的专款还在官僚手中,或变成某个'形象工程'的时候,特蕾莎已经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又一个安身之处。她不在意那些时髦的经济发展致富理论,更不会注意'领袖'们在沙龙里讨论着什么,她只是走出去,去改变一个又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死去。"
  我有个朋友在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后,也说了同样的话:"与其给他们鱼,不如给他们钓竿。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嘛。"因为他是一个在读的经济学博士,所以还讲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开办穷人银行的事给我听。
  我说,你说的也许对。但是,倘若你愿意的话,我想让你看一个人。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把他带到我的乡下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把一个人指给他看。
  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她拄着一根破竹棍,呆滞地,坐在不远处的一堆枯枝上。看上去,她就是那枯枝的一部分。她的脸朝向我们这边,她正在看我们。但是,我告诉我的朋友,其实她什么也看不清,因为她的双眼近乎失明,即或是在正午最耀眼的阳光下,她看到的也只是一团一团模糊的影子。她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而且耳朵也接近失聪。所以,她常常就这样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跟朋友说,等一会儿你还会看见,她走路蹒跚、趔趄,若是拿掉她手中的竹棍,她也许根本就无法挪动那双已然衰颓的脚。
  我又把一间用废塑料布倚墙搭盖的偏屋指给朋友看。我说,看见那间摇摇欲坠的房子了吗?她就住在那里面,倘若我们还能把那叫做房子的话。她有四个儿子,但除了有点弱智的老三外,其他三个基本上都不管她。小儿子把她赶出来,搭了这个偏屋给她住。如果村里有人想帮她,还不能让她的大儿子和大媳妇知道。因为他们会觉得丢了面子。
  讲到这里,我就看着我的朋友,说:"博士先生,现在你仍然觉得,与其给她一条鱼,不如给她一根钓竿吗?"
  而德兰姆姆和仁爱传教修女会所帮助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像她这样的人。不是穷人,而是穷人中的穷人。他们是那些不上教堂的,因为身上的衣服破烂;他们是那些不吃东西的,因为没有吃的力气;他们是那些倒在街头的,因为知道自己要死在那里,而经过的人不会看他们一眼;他们是那些不会哭泣的,因为眼泪已经流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赐我甘露(1)第2节:赐我甘露(2)第3节:赐我甘露(3)第4节:赐我甘露(4)
第5节:赐我甘露(5)第6节:赐我甘露(6)第7节:赐我甘露(7)第8节:赐我甘露(8)
第9节:赐我甘露(9)第10节:赐我甘露(10)第11节:赐我甘露(11)第12节:赐我甘露(12)
第13节:赐我甘露(13)第14节:赐我甘露(14)第15节:赐我甘露(15)第16节:赐我甘露(16)
第17节:赐我甘露(17)第18节:赐我甘露(18)第19节:赐我甘露(19)第20节:赐我甘露(20)
第21节:赐我甘露(21)第22节:赐我甘露(22)第23节:赐我甘露(23)第24节:赐我甘露(24)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