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全球最強的雇傭軍公司:黑水內幕   》 第19節:小普林斯(10)      傑裏米 Jeremy

  在這個文件上簽字的除紐豪斯和科爾森外,還有美國最有勢力的主流天主教領袖之一的約翰·奧康納,以及帕特·羅伯遜,和來自保守的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邁剋爾·諾瓦剋。炮製這篇宣言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極大地幫助了保守主義運動的統一,而正是這種統一纔使喬治·W·布什的上臺成為可能。據林剋爾稱,這份文件的簽字者"不僅組成了一個歷史性的神學上和政治上的聯盟,還為美國宗教和政治的未來創造了一個願景。在這樣一個宗教未來中,堅持神學上的正統地位和道德上的傳統主義,將壓倒教義上的分歧。而在美國政治的未來中,將由最正統和最具傳統主義的基督教人士負責確定國傢的公共立場和政策議程"。
  6年之後,在布什這位神權保守派的總統已經入主白宮之際,科爾森和普林斯來到密歇根州加爾文學院大談他的"以信仰為基礎的監獄"。他在演講中一面宣傳神權保守主義運動,一面也迎合了以新教教徒為主的觀衆們的宗教情緒。他引用一位19世紀加爾文教派學者的話說:"羅馬不是一個對手,而是站在我們一邊,因為她也承認並維護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作為贖罪標志的十字架、作為福音的《聖經》,以及作為神授生活規則的十誡。因此,請允許我問,如果羅馬天主教神學家們操起劍,想與我們誓死與之交戰的同一趨勢進行英勇而靈活的戰鬥,那麽接受他們有價值的幫助不是很有智慧嗎?" 埃裏剋·普林斯積極參加了右翼的這一行動中,即企圖把保守的天主教信徒、福音派信徒和新保守主義人士都聯合起來,以進行一場共同的神權保守主義聖戰-由黑水公司作為該運動中武裝力量的一翼。埃裏剋·普林斯曾設想過他建立的雇傭軍所扮演的角色:"人人都拿槍,就像希伯來先知在以色列重建神廟一樣-一手拿劍,一手拿鏟子。"
  埃裏剋·普林斯除了支持極端主義的天主教組織外,也繼續大量資助他父親支持的福音派基督教事業。這包括對一批新教學校和大學進行大量捐款。他曾為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哈該學院(Haggai)捐款至少20萬美元(他的傢族也捐了幾十萬美元)。這所學院是世界上主要的基督教傳教組織之一,聲稱已為世界各地"培訓"超過6萬名福音派"領袖",而這些人主要在貧窮國傢傳教。
  埃裏剋·普林斯還是基督教自由國際(原為基督教團结國際)的理事,並嚮其捐款。該組織是一個傳教團體,積極活動在索馬裏、蘇丹、阿富汗、伊拉剋等國。它的傳教宣言稱:"過去100年中犧牲的基督徒比過去1 900年還多,而且基督徒遭受的迫害正在加劇。與過去相比,如今有更多的基督徒因為信仰而受到壓迫。目前在許多國傢中,基督徒們因為信仰上帝而受到騷擾、折磨、被投入監獄或被殺死。"這個組織現由吉姆·雅各布森主持。他曾在裏根總統的白宮當過加裏·鮑爾的助手。該組織公開反對聯合國的工作,認為聯合國的一些機構"衹能給人帶來痛苦",並曾抗議說伊拉剋的自决會傷害基督徒。雅各布森曾呼籲美國在"9·11"事件後進攻阿富汗。他聲稱:"衹有明確的軍事打擊才能表達我們對世界和平與法治的承諾。"該組織的理事包括黑水公司雇的院外遊說專傢貝倫茨、共和黨參議員唐·尼科爾斯和前美國之音電臺臺長羅伯特·賴利。
  2000年埃裏剋·普林斯對《華爾街日報》稱,他的傢族和德沃斯傢族一樣,都相信保守的、基督教性質的自由市場理想,而且他父親的生意是"一個現金的發電機,他可以用這些現金去做善事"。到這一年為止,30歲的普林斯已擁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可以製造現金的"發電機"。但這臺"發電機"馬上就會變得非常非常大。當埃裏剋繼續按傢族傳統支持右翼基督教運動時,他的黑水帝國已在北卡羅來納州穩步發展。它能發展得多快還不好說,但"9·11"事件的發生將使他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私人軍隊之一的領袖。埃裏剋將依靠他父親的理想和金錢建立一支軍隊,並派它到一場全球戰爭的前綫服役,而在他的幫助下送入白宮的那位福音派總統將勇敢地稱這場戰爭為"十字軍聖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致谢第2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1)第3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2)
第4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3)第5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4)第6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5)
第7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6)第8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7)第9節:前言 突然獲得巨大成功(8)
第10節:小普林斯(1)第11節:小普林斯(2)第12節:小普林斯(3)
第13節:小普林斯(4)第14節:小普林斯(5)第15節:小普林斯(6)
第16節:小普林斯(7)第17節:小普林斯(8)第18節:小普林斯(9)
第19節:小普林斯(10)第20節:黑水公司的初創(1)第21節:黑水公司的初創(2)
第22節:黑水公司的初創(3)第23節:黑水公司的初創(4)第24節:黑水公司的初創(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