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今註今譯   》 梁惠王篇第一(16)      王云五 Wang Yunwu    史次耘 Shi Ciyun

  [章旨]
  此章孟子言明堂不可毀,並勸導宣王施行王政,雖好貨好色,唯與民同之,王天下亦易也。
  (十三)王臣章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①遊者;比②其反也,則凍餒③其妻子:則④如之何?”王曰:“棄之⑤。”曰:“士師⑥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⑦。”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⑧左右而言他。
  [今註]
  ①楚:國名。又稱荊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都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後徙都郢(今湖北江陵縣)。春秋時稱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奄有今湘、鄂、皖、江、浙諸省地。為當時南方之大國。
  ②比:讀庇音,及也。
  ③餒:本作餧,饑餓也。
  ④則:訓“其”。又訓“將”。
  ⑤棄之:古作“棄”,絶也。趙註:“言當棄之,絶友道也。”
  ⑥士師:獄官。如今之法官,其屬下有鄉士、遂士,皆當治之。
  ⑦已之:謂罷免其官也。“已”,罷退也。
  ⑧顧:說文:“顧,還視也。”
  [今譯]
  孟子對齊宣王說:“比如大王您有個臣子,將妻子兒女寄托在朋友傢裏,自己就去楚國遊歷一趟。等到回來,纔知道他的妻子兒女受凍挨餓,這該怎麽辦?”宣王說:“和他絶交。”孟子說:“假使做士師的,不能管束自己部下的鄉士和遂士,這該怎麽辦?”宣王說:“罷免他。”孟子說:“假如王之四境,治理全不合乎理想,這該怎麽辦?”宣王聽了,覺得不好回答,就左顧右盼地去談別的事。
  [章旨]
  此章孟子特設喻問難宣王,藉明君臣上下應各盡所職,方能有為。
  (十四)故國章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①者,非謂有喬木②之謂也,有世臣③之謂也。王無親臣④矣!昔者⑤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纔而捨之⑥?”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⑦,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⑧!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⑨;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今註]
  ①故國:傳世久遠之舊國。
  ②喬木:謂年代久遠之高大樹木。
  ③世臣:謂纍世勳舊之臣。
  ④親臣:謂君所親信之臣。
  ⑤昔者:昨日。
  ⑥吾何以識其不纔而捨之:“識”,知。“捨”,通捨。朱註:“王意以為此亡去者,皆不纔之人,我初不知而誤用之,故今不以其去為意耳。”
  ⑦如不得已:言慎之至也。
  ⑧可不慎與:朱註:“蓋尊尊親親,禮之常也;然或尊者親者未必賢,則必進疏遠之賢而用之,是使卑者逾尊,疏者逾戚,非禮之常,故不可不慎也。”
  ⑨然後察之:朱註:“左右近臣,固未可信;諸大夫之言,宜可信矣;然猶恐其蔽於私也。至於國人,則其論公矣;然猶必察之者,蓋人有同俗而為衆所悅者,亦有特立而為俗所憎者,故必自察之。”
  [今譯]
  孟子見齊宣王說:“所稱歷史悠久的國傢,不是說它有高大的林木,是說它有纍世功勳的大臣,現在王不但沒有這種大臣,連親信之臣也沒有;前日所引進的人,今天不知他逃到哪裏去。”宣王說:“這些人都沒有用,我預先怎知道他們沒才幹就捨棄他們呢?”孟子說:“國君引用賢人,如果萬不得已,將使位卑的超過位尊的;關係疏遠的超過親近的;怎麽能不慎重呢?假如左右近臣都說他賢,不可便信;就是朝廷全體的大夫都說他賢,也是不可信;必待全國的人都說他賢,然後再親自考察,看他確是賢能,這纔任用他。又如左右近臣都說他不能用,不可便信;就是朝廷全體的大夫都說他不能用,也不可相信;必待全國的人都說他不能用,然後再親自考察,看他真是不可用,這纔罷免他。至於用刑,更是要如此謹慎;假如左右近臣都說他該殺,不可便信;就是朝廷全體的大夫都說他該殺,也不可相信;必待全國的人都說他罪不可赦,然後再親自考察,看他確是死罪,這纔殺他,並且申明:‘全國的人要殺他啊!’這樣做,然後才能做人民的父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孟子今註今譯》序(1)《孟子今註今譯》序(2)梁惠王篇第一(1)
梁惠王篇第一(2)梁惠王篇第一(3)梁惠王篇第一(4)梁惠王篇第一(5)
梁惠王篇第一(6)梁惠王篇第一(7)梁惠王篇第一(8)梁惠王篇第一(9)
梁惠王篇第一(10)梁惠王篇第一(11)梁惠王篇第一(12)梁惠王篇第一(13)
梁惠王篇第一(14)梁惠王篇第一(15)梁惠王篇第一(16)梁惠王篇第一(17)
梁惠王篇第一(18)梁惠王篇第一(19)梁惠王篇第一(20)梁惠王篇第一(2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