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   》 第19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1)      顾之京 Gu Zhijing

  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
  一、向着渴望的目标起步--早期短篇小说
  在文坛上,父亲向以词曲闻名,而他最初的愿望却是做一个小说家。他在1958年所写的"自传"中写道:"我在十岁前,已经养成了读小说的嗜好……这一嗜好,到了我十五岁以后,竟发展到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小说家。"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即开始了小说创作,且以笔名聋瞽、梦珠等在山东省的《民治日报》、《山东时报》上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如《乡居》、《寂寞》、《浮沉》、《生日》、《嫉妒》、《美丈夫》、《海上夕阳》,等等。可惜,年代久远,查找维艰,仅《反目》一篇由于挚友卢氏兄弟保存了当年的剪报,得以流传至今。小说仅3000余字,作于1923年,以聋瞽之名刊于《山东时报》,这是至今可以见到的父亲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
  小说写一个17岁的少女,藏于深闺,"从八岁"父亲兄弟之外,"从没见过第三个男人",新婚之夜,她忍不住在灯下悄悄注视丈夫青春的面庞与"光明、饱满的眼光",而他也像她一样"这样的对瞅着"。这本来预示着一桩美满姻缘的开始,然而,旧的封建意识容不得少女纯真心性的自然流露,"听房的人们嗤嗤的""低声笑出来","他(新郎)第二天早上出去","没有不怄他的",且"旁人背后议论伊……"他受不了这些讥笑,竟"恨极了伊那样的'无耻'--在洞房第一晚灯下偷看自己的丈夫","又气又恼,从此永远不进伊的房,见伊的面",就样"反目终身"。小说到这里本该是结束了,但它还有一个更凄婉的结尾--伊"深悔自己的'不该'",但每一想及"洞房第一晚那幅深刻的印象",她"仿佛又得了极幸福的安慰",她就以这"安慰""很平和的""过那痛苦的'反目'生活,一直到老"。我们从女主人公哀而不怨的一生,体味到作者内心蕴积的对旧意识的深沉的抗激之情。在现所见的父亲的小说创作中,《反目》是唯一一篇以女性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小说写成之后,父亲读给当时所教的女生们听,女孩子们为女主人公不幸的一生流下了眼泪,并且对女主人公极抱不平见致卢伯屏信。,我想在这些女孩子的内心深处,必然是埋下了对旧势力、旧意识的不满与抗争的种子。
  《反目》的悲剧并不是父亲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实有其事。令人想不到的是素材的提供者竟是我的母亲。父亲在信中向好友倾诉着创作的苦心:"这篇的材料,是我得之于荫庭口中者。""事实上'反目'的确是终身。当时听了很以为可怜。所以一下笔先拟了个《反目》的题,又因为怕读的人对于这位篇中的女主人起误会(以为她真有些不大……),是故在每一节里,极力描写她的幽娴贞静--旧式的,也是作者一番苦心。那原不是作者注意所在处,只算是烘云托月的笔法。"这"尾声",我想父亲的初衷可能只是以"烘云托月"来加重小说的沉重的悲剧力量;但写过之后,他却于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写完了一看好像为自己--一个好以'幻想'自慰的人--写照。重读了好几遍,越发觉得薄命人孤寂的可怜,真想哭了。"然而父亲创作的深意却远不是停止在一个可怜人的悲剧上,他说:"你们不是都看过梭罗古勃的《铁圈》吗?《反目》不是有点儿相似吗?人千万不要屈服在环境之下呀!但是那也得是一个有胆气的人,才能奋斗,才能战胜环境。"见1923年5月2日致卢伯屏信。我想父亲所谓"屈服在环境之下"者,不仅是"伊",而且更是男主人公,他本也是被"伊"所吸引的,不然何以会与伊灯下对视?首先是他"屈服在环境之下",才酿成"反目"的悲剧,而伊却是不能不"屈服于环境之下"的最弱者,否则,伊就只有自杀一条路了。父亲的《反目》这个悲剧,正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唤起人们去抗争、去奋斗的觉醒。
  此后不久,父亲参加了文学团体"浅草"社,1924~1927年间先后在《浅草》季刊与《沉钟》半月刊上,以顾、葛茅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失踪》、《孔子的自白》、《母亲》、《废墟》,还有刊发于《国民周报·副刊》的《浮海》等,其情调的深挚,内蕴的沉重,与《反目》已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失踪》草成于1923年,约6000言,主人公是个中学教员,"眉际常蹙,弯腰屈背的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他追求美,又失掉了美,最终导致自身生命的毁灭。父亲并不满意于这篇作品,他说"此篇艺术尚有缺陷"见致卢季韶信。。先在朋友间传阅是为了征得友人们的意见,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这是父亲终其一生都在坚持着的做法。他当年对朋友说:"我很喜欢人家批改我的作品,(不是虚心,只是成性。)我很反对近日的作家那样固执--遇见他人有不满意的批评,便破口大骂。"1923.5.2致卢伯屏信。但小说到了好友冯至手中,冯至就迫不及待地将之刊于《浅草》1924年第一卷第四期了,以致父亲在致卢季韶的信函中大呼:"《失踪》错误甚多,而老冯竟登之《浅草》,奈何!"1924.4.12信。不过,历史早已证明,当年的"老冯"是蛮有眼光的。11年之后,1935年鲁迅先生编订《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从《浅草》上选入了这篇小说。待到父亲过世27年之后,198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的"海外版"第七版,刊登了一篇署名"余时"的文章--《写过小说的顾随》,对《失踪》及父亲的小说创作作过一些论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第1节:第一章 求学之路(1)第2节:第一章 求学之路(2)第3节:第一章 求学之路(3)
第4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第5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2)第6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3)
第7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4)第8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5)第9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6)
第10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7)第11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8)第12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9)
第13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0)第14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1)第15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2)
第16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3)第17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4)第18节:第二章 讲坛生涯(15)
第19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1)第20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2)第21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3)
第22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4)第23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5)第24节: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6)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