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红楼梦索隐   》 第1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2)      Guo Guanggong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首先,诗作者的名字(隐)提醒我们往隐语上考虑。这不是草木皆兵,也不是无中生有,待会儿就会明白,曹雪芹确实曾经在左近别处针对"罗隐"二字做过针线。姑且置"罗隐"于后,先说明显的。明显的是:曹雪芹有意识的对这句"任是无情也动人"作了特殊的强调。看下文:"宝玉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
  签上的诗句又被宝玉念叨,这就是强调,曹雪芹常用此法;而凡是强调之处,必有隐义存焉,这是雪芹用隐语的规律。宝玉念叨,且又"颠来倒去",这更是强调,所以此句的隐义应当更为重要,或者更为特殊。将这句诗"颠来倒去"念出来的是什么呢,大约无非是"任是动人也无情"之类话语吧。如果是这样,原来罗隐旨在强调"动人"的话,就变成强调"无情"了;被宝玉颠倒其序念出来的这句诗,就成了虽然动人,无奈并无女儿之"情"的意思了。这就无怪乎众人齐道"巧的很"了:"巧"就是"七","七"就是"阳之症"。
  宝钗的病症正在一个"巧"字上。宝钗说"海上方"三道 "可巧",周瑞家的赞叹"真巧死了人,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探春说宝钗生日"遇的巧",众人道宝钗之牡丹签"巧的很",这些"巧"字疏密错落的出现于不同的回目,是所谓"背面傅粉,千皴万染"的方法,一般很难得心应手,而在雪芹笔下却是驾轻就熟的小技巧而已。
  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有一首回前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诗中"金娃"、"玉郎"无疑是指宝钗、宝玉,末两句表面意思是说:不要说"绮縠"没有风韵了,请看与宝玉相对的宝钗,像是没有风韵的么。那么"绮縠"也是说的宝钗,但是平白无故为什么说宝钗"无风韵"呢?这就是宝钗抽到的牡丹签上的那句被宝玉颠倒念之的罗隐诗句了,因为颠倒念之的那句诗强调"无情",与这句"无风韵"恰好可以互相诠释:既"无情",自然也就"无风韵"了。"无情"表面意义颇宽泛,而隐语意义则十分针对,《说文》释"情"字"人之阴气有欲者也",缘此而释"无情",就是"无阴"、"无欲"。这就是回前诗"无风韵"的真正示意。
  曹雪芹为了让后来的读者将这首回前诗与罗隐的《牡丹花》联系起来看,以旁证宝钗悲剧之秘密,便有意识地在回前诗上作了针线:一是第二句"那堪翠斝贮琼浆",表面看是概括"贾宝玉大醉绛芸轩",暗中却又让人想到罗隐的"绛罗高卷不胜春"的"不胜春",因为"春"字可以歇后"酒"(《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又,唐朝人往往雅言"酒"曰"春"。如杜甫《拨闷》诗开端就是"闻道云安麴米春,才饮一盏即醺人","麴米春"就是麴米酒),所以"不胜春"可以别解为"不胜酒",就是回前诗的"那堪翠斝贮琼浆"。还有,回前诗"莫言绮縠无风韵"的"莫言",正好是"隐"字的隐语(或者说,是"隐"字的谜面):"言"字,《说文》释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1](51),所以"莫言"可以别解为"不要直说";而不直说,正是隐语的特征,所以"莫言"暗示一个"隐"字。"绮縠"是一词两用:表面是说宝钗,别解却又是"罗"字。将"莫言绮縠"颠倒念之,就是"绮縠莫言",正暗示"罗隐"--原来将"莫言绮縠""颠来倒去"就可以念出"罗隐"来,那么,将"任是无情也动人""颠来倒去"念呢,就念出宝钗"无情"的隐义来了。可见曹雪芹在这首回前诗上作的针线巧绝妙极,既体现雪芹"将真事隐去"的写作宗旨,又可看出他无与伦比的、圆熟的遣词命句的功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第1节:"红学"门外说是非(1)第2节:"红学"门外说是非(2)第3节:自序(1)
第4节:自序(2)第5节:自序(3)第6节:自序(4)
第7节:自序(5)第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第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2)
第1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3)第1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4)第1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5)
第1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6)第14节:宝钗难言女儿身(7)第15节:宝钗难言女儿身(8)
第16节:宝钗难言女儿身(9)第17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0)第1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1)
第1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2)第2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3)第2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4)
第2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5)第2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6)第24节:阴阳意外误湘云(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