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 明報·大傢大講堂   》 第19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3)      錢穆 Qian Mu

  餘:不會有這種方便的途徑。我認為這裏有一個敢不敢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一個有勇氣的人文學者,在現實面前絶不采取逃避的態度,就是醜惡,也要面對。事實上,逃也逃不掉,你回避它,它卻要追趕你。"閉門傢中坐,禍從天上來。"躲是躲不掉的。衹有敢於面對它,才能超越它。平常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最高境界。何必離開眼前的問題,另外幻想"天地境界",用以安慰自己。
  怎樣看"文化中國"的"三個意義世界"
  劉:您怎樣看"文化中國"及"三個意義世界"的概念區分?
  餘:"文化中國"的概念是可以的。基於某種特定情況,它不講政治,也不講經濟,突出文化,希望有高度的精神生活,當然有文化中國。問題是要避免士大夫式的清談。至於"三個意義世界",我想是有問題的。說中國大陸是"第一意義世界",但中國大陸在文化問題上存在的問題最多。相反,被稱做"第二意義世界"的香港和臺灣,對中國文化保護得反而比較好,比大陸還要重視傳統文化。海外為"第三意義世界",內容待分曉。是指學者的中國文化研究,還是指那裏生活的一部分?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包不包括在"文化中國"之內?如果包括,那麽中國或日本研究西方文化的是不是也可以算作西方的另一個"意義世界"呢?
  劉:現在中國大陸與香港和臺灣的文化交流多起來了,"文化中國"的不同意義世界在互相影響,特別便於傳播的大衆文化,包括影星、歌星、通俗文學,走在了交流的前面。深層的學術與文化研究,思想理論的創造,彼此之間的交互影響反而不那麽明顯。
  餘:這不奇怪。如果按剛纔說的"文化中國"的範圍,那麽在第一、第二兩個世界,我以為思想理論是貧弱的,很多問題在學理上說不通。尤其缺少富有創見的思想傢。這說明需要更大範圍的交流,與全世界交流。也許"第三意義世界"的中國文化研究,因為不在"此山中",反而觀察得比較清楚,研究有得反饋到頭兩個世界,還會産生某種作用?但即使有作用,這種作用也衹是思考反饋的作用,碰得上纔有真實的用處,否則不過是一堆符號,衹能擺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
  學術立足和知識分子的文化承擔
  劉:我對您說的中國缺少富有理論創見的思想傢抱有同感。思想傢不同於學者,學者可以有通人之學和專傢之學之分,思想傢卻必須是通人。思想傢還必須有係統的理論支撐。在中國的條件下産生思想傢是比較睏難的。不過思想傢也好,學者也好,都應該有文化擔當的意識,應該以學術立足。近百年來的中國學人,凡是以學術立足的,終於站住了。許多不以學術立足的,歷史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位置。
  餘:單純的學術立足也是不穩的。事實上,"五四"以來的學者中,真正在學術上立得穩的並不是很多。以陳寅恪為例,他的著作特別對讀者有吸引力。能做到這一點,有先决條件,就是所賴以立足的學術必須是能正面承擔苦難的學術,不是花花草草的學術。陳寅恪的學術具有文化承擔力,他告訴人們一種境界,知道怎麽活。《贈蔣秉南序》說自己"默念平生固未曾侮食自矜,麯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並特地標舉歐陽修撰《五代史》"貶斥義利,崇尚氣節",就是為他心目中的學者境界下了一個界說。
  劉:陳寅恪的文化承擔力是無與倫比的。他說王國維是為中國"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是"為此文化精神所化之人",其實他自己正是這樣的人。也許通人之學一般是有承擔力的,專傢之學卻不一定做到這一點。
  餘:是的。通人之學給人以遠大的眼光,不會為眼前的苦難所挫折,不是一遇到睏難就感到天地道斷。像愛因斯坦,他的承擔力有多大!司馬遷,為生民立命。顧炎武寫《日知錄》,目的很明確,就是經世、明道。專傢之學則不具備這樣的眼光,因此也不可能有那樣的承擔力。當然我們也不應該輕視專傢之學。任何時候通人總是少數。專傢尚且難得,何況通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第2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2)
第3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3)第4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4)
第5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5)第6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6)
第7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7)第8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8)
第9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9)第10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0)
第11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1)第12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2)
第13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1)第14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2)
第15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3)第16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4)
第17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1)第18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2)
第19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3)第20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4)
第21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5)第22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6)
第23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7)第24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8)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