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 明报·大家大讲堂   》 第19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3)      Qian Mu

  余:不会有这种方便的途径。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敢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学者,在现实面前绝不采取逃避的态度,就是丑恶,也要面对。事实上,逃也逃不掉,你回避它,它却要追赶你。"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躲是躲不掉的。只有敢于面对它,才能超越它。平常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最高境界。何必离开眼前的问题,另外幻想"天地境界",用以安慰自己。
  怎样看"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刘:您怎样看"文化中国"及"三个意义世界"的概念区分?
  余:"文化中国"的概念是可以的。基于某种特定情况,它不讲政治,也不讲经济,突出文化,希望有高度的精神生活,当然有文化中国。问题是要避免士大夫式的清谈。至于"三个意义世界",我想是有问题的。说中国大陆是"第一意义世界",但中国大陆在文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最多。相反,被称做"第二意义世界"的香港和台湾,对中国文化保护得反而比较好,比大陆还要重视传统文化。海外为"第三意义世界",内容待分晓。是指学者的中国文化研究,还是指那里生活的一部分?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包不包括在"文化中国"之内?如果包括,那么中国或日本研究西方文化的是不是也可以算作西方的另一个"意义世界"呢?
  刘:现在中国大陆与香港和台湾的文化交流多起来了,"文化中国"的不同意义世界在互相影响,特别便于传播的大众文化,包括影星、歌星、通俗文学,走在了交流的前面。深层的学术与文化研究,思想理论的创造,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反而不那么明显。
  余:这不奇怪。如果按刚才说的"文化中国"的范围,那么在第一、第二两个世界,我以为思想理论是贫弱的,很多问题在学理上说不通。尤其缺少富有创见的思想家。这说明需要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全世界交流。也许"第三意义世界"的中国文化研究,因为不在"此山中",反而观察得比较清楚,研究有得反馈到头两个世界,还会产生某种作用?但即使有作用,这种作用也只是思考反馈的作用,碰得上才有真实的用处,否则不过是一堆符号,只能摆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
  学术立足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
  刘:我对您说的中国缺少富有理论创见的思想家抱有同感。思想家不同于学者,学者可以有通人之学和专家之学之分,思想家却必须是通人。思想家还必须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在中国的条件下产生思想家是比较困难的。不过思想家也好,学者也好,都应该有文化担当的意识,应该以学术立足。近百年来的中国学人,凡是以学术立足的,终于站住了。许多不以学术立足的,历史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位置。
  余:单纯的学术立足也是不稳的。事实上,"五四"以来的学者中,真正在学术上立得稳的并不是很多。以陈寅恪为例,他的著作特别对读者有吸引力。能做到这一点,有先决条件,就是所赖以立足的学术必须是能正面承担苦难的学术,不是花花草草的学术。陈寅恪的学术具有文化承担力,他告诉人们一种境界,知道怎么活。《赠蒋秉南序》说自己"默念平生固未曾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并特地标举欧阳修撰《五代史》"贬斥义利,崇尚气节",就是为他心目中的学者境界下了一个界说。
  刘:陈寅恪的文化承担力是无与伦比的。他说王国维是为中国"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是"为此文化精神所化之人",其实他自己正是这样的人。也许通人之学一般是有承担力的,专家之学却不一定做到这一点。
  余:是的。通人之学给人以远大的眼光,不会为眼前的苦难所挫折,不是一遇到困难就感到天地道断。像爱因斯坦,他的承担力有多大!司马迁,为生民立命。顾炎武写《日知录》,目的很明确,就是经世、明道。专家之学则不具备这样的眼光,因此也不可能有那样的承担力。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轻视专家之学。任何时候通人总是少数。专家尚且难得,何况通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第2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2)
第3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3)第4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4)
第5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5)第6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6)
第7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7)第8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8)
第9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9)第10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0)
第11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1)第12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2)
第13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1)第14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2)
第15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3)第16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4)
第17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1)第18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2)
第19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3)第20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4)
第21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5)第22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6)
第23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7)第24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8)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