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李悅 Li Yue
“內修”與“外治”是一個理想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二者為一,是一個辯證的有機體。這和“內聖”與“外王”的相互關係是一樣的,“內聖”正是為了能夠“外王”。
然而,“內治”與“外治”兩個程序的混淆一直是我國儒學的一大問題,至今並沒有在學術上得以徹底的澄清。這種混淆早在漢代就已經開始明顯了,宋、明理學的內傾性格更加深了一般人對儒教的誤解。
於丹教授在講解理想之道時,也對“內治”與“外治”進行了混淆。
於丹教授說: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而《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嚮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
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於丹的這段話,是自相矛盾的。她承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可是她卻要強調說:“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還說:“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於丹教授顯然片面誇大了“內治”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外治”的作用。
於丹還寫道:
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
這顯然是將“內治”與“外治”對立起來。
殊不知沒有“外治”,也就沒有內心修養的動因。“內修”與“外治”是一個完整的蘋果的兩個面兒,丟掉了半個蘋果,還能有一個完好的蘋果嗎?
也許於丹教授也覺得有意割裂“內治”與“外治”的言語,暴露出實用主義的功利目的,很容易會被懂《論語》的讀書人提出質疑。所以她筆鋒一轉,又寫道:
孔子強調一個人的內心修養,决不是放棄對社會的責任,而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為了說明如何“為社會服務”,於丹引用《論語·子路》中的一段話,指出士的標準有三,一是“不辱君命”;二是“不辱祖先和父母兄弟”;三是“言必信,行必果”。她認為這三件事就是在“為社會做事”。
於丹教授在這兒指的“士”就是知識分子。於丹教授指的“為社會做事的‘士’”,是舊的意義上理解的“士”。孔子的思想並不像於丹教授說的那麽簡單,孔子的思想非常豐富和復雜。同一本《論語》並不是孔子在同一時期的言論,而是各個時期言論的集合。孔子的思想不是從始至終一直不變的,也是在變化之中的。孔夫子有一個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於對舊傳統文化的突破,對自己舊有觀念的突破。這是哲學上的突破,也是超越的突破。這些“突破”當然都發生在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例如孔子雖然因尊重三代相傳的禮樂而衹是“述而不作”,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對禮樂缺少內在生命的僵死的形式深惡痛絶。禮樂是孔子思想中的傳統部分,“仁”則是孔子的創新部分。孔子是在《論語·子路》中談到了“士”的最高標準。但他當時所指的“士”與《說文解字》上寫的原始意義上的“士”是相同的,那就是:“士,事也”。這個定義適用於專製制度下具有固定職業的知識分子,但遠不是孔子“突破”後的新的“士”所涵容的意義。
於丹寫道:
一個人如果沒有內心的這種從容和對於自我的把握,在他的職業角色中,衹能任職業擺布,而不會有對這個職業的提升。
於丹還在這一談到“士” 的標準的章節中寫道: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並不缺乏。在一個突變的情形下,一個人怎麽樣能夠有所擔當,其實是一個成熟的人在職業角色中所要受到的一種考評。
於丹是以職業角色來給“士” 定位的,她不知道她引用的孔子的那三條“士”的標準是孔子“突破”之前的觀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