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劉緒義 Liu Xuyi

  鄭莊公是《春秋左傳》開篇第一個着重記敘的人物,其中"鄭伯剋段於鄢"一節入選中學語文教材,鄭伯就是鄭莊公,這段典故因而得以傢喻戶曉。這件事發生在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也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它由兩件大事組成,其一是"剋段",其二是"囚母";前者留下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成語;後者則留下了"黃泉相見"的典故。""是什麽意思?按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攻剋、戰勝的意思。但在《春秋》裏,一個""字大有深意。《春秋公羊傳》解釋道:"剋之者何?殺之也。"那麽,段既是鄭莊公之弟,為什麽不書殺,也不稱弟?《左傳》是這麽解釋的:"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剋。"一句話,史傢書一""字,其目的要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既批評了"不弟"的段,又諷刺了"不教"之兄。要知道,周代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建立起來的氏族宗法社會,這個社會以周禮為核心,形成了一個親親、尊尊的等級制度和倫理本位,要求人人都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由此形成一個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的倫理秩序,稱五常(倫)。兄弟之道便是五倫中重要一環。而且這一倫和父子之親一樣,是絶對的,命裏註定的,不能選擇的,也是改變不了的,因此稱"天倫"。一個人不能盡父子之道,將來也不可能行君臣之道;一個人不能行兄弟之道,將來也不可能盡朋友之道。這是由近而遠、由內而外、由親而疏、由傢而國的一個順勢推延。正像張東蓀所說的,所有的人,不是父便是子,不是君便是臣,不是夫便是婦,不是兄便弟。梁漱溟也說,什麽是好父親,常以兒子為重的就是好父親;什麽是好兒子,常以父親為重的就是好兒子。他甚至還說一切都是這樣。所以說,孝弟這些觀念是從家庭直接提煉出來的,而禮法則是後來為了進一步維係這種關係而製定出來的。春秋時期的孝弟觀念不必等到孔子的出來。然而,我們打開《春秋》,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檔子兄弟不弟、母子不和的混帳事,真讓後人嘆息。所以,《春秋》不隱惡。《左傳》也在這方面大力發揮。
  那麽,鄭伯為什麽要"剋段"呢?段到底做了哪些"不弟"之事?為兄長的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我們可以從鄭莊公的名字講起。莊公的名字和武公名字一樣都有些怪。莊公名寤生,為何喚做寤生?意思就是倒着出生的,不是順産;順産的話是頭先出來,倒産纔是腳先出來,腦袋在後面纔出來,這一下嚇壞了武薑,武薑就是武公所娶申侯之女,申為姜姓,故稱武薑,武就是武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女子都是把丈夫的名置於自己的姓前。武薑就不喜歡這個兒子,取名寤生。《東周列國志》說是武薑夫人分娩之時,不曾坐蓐,在睡夢中産下了,醒覺方知,姜氏吃了一驚,以此取名寤生。兩種說法誰是誰非?不知道。
  三年後,武薑又給武公生了個小兒子,取名為段。餘邵魚說這個小兒子長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塗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藝高強,因而武薑格外偏愛。偏愛到了什麽程度呢?先是值武公病危,武薑多次請求改立小兒子為太子,但武公沒有答應,按周禮,立嫡以長不可亂。莊公即位後,武薑先是要求封段於製;製,就是虎牢關,這個地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軍事要地,莊公當然不敢輕易答應,便藉口說,製這個地方地勢險要,虢叔就死在那裏,怎麽能讓弟弟去那裏冒險呢?其它地方隨便選都可以啊。武薑一聽,就要求改封到京,莊公答應了,於是段就到京那個封地去,人稱京城大叔。
  京這個地方雖然地理位置沒有製重要,但卻是一個大邑。所以莊公的一個大臣叫祭仲的就提醒道:"凡屬都邑,城垣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傢的禍害了。按先王制度,大都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現在京這個地方已經超過規定,違製了。"莊公裝做很吃驚的樣子回答說:"我娘要這樣啊,怎麽辦呢?"祭仲說:"你娘貪得無厭,不如早圖之,莫使蔓延,否則衹怕難以收拾。"莊公嘆了一口氣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等着瞧。"
  且說莊公之弟本來就好武,到了京地後,就要求西鄙和北鄙兩個地方歸屬自己管。於是又有一個叫呂的公子看不慣了,他跑來找莊公,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你到底是怎麽想的?若是要讓位於大叔,那麽就請讓我去侍奉他;若沒有這個打算,就請你除掉他。莫使民心有二。"你看莊公是怎麽說的?他說:"沒關係,他會自己倒黴的。"不久,大叔段又自行收取了一個城邑。一個叫子封的大臣又跑來告訴莊公,說:"該動手了啊。"莊公不以為然,還不到時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