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鮮卑血漢族魂的偉大君王(1)      梅毅 Mei Yi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文明馮太後於公元490年逝世後,孝文帝纔真正做了皇帝。他親政時間雖然衹有短短的九年,卻完成了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漢化、改革等等在中國歷史上影響甚巨的歷史任務。可以這樣說,日後隋、唐光榮赫赫的大一統國傢,孝文帝拓跋宏是真正意義上的奠基者。
  雖然文明馮太後生前“威福兼作,嚴明猜忍”,有過棒罰孝文帝的舉動,甚至一度曾想廢黜這位孫皇帝,但孝文帝至孝天性,“酌飲不入口五日”,毀慕過禮。“絶酒肉,不內禦者三年。”漢族大儒們往往假裝在父母墓前作廬守墓,常常出現偷偷與妾侍生子的醜聞。孝文帝鮮卑君主,自小受着無比正統的儒傢教育,孝行嚴謹,真正做到了德行如一。在他短短的九年執政期間,多次到馮太後的永固陵拜謁,思念祖母的撫養慈恩,着實令人感動。反觀前後漢族政權,母後臨朝後,一俟幼君長成,坐穩帝座,總是逐漸顯示出對“牝雞司晨”的憤慨、怨毒之念,在太後死後一般都是宣泄無遺,不念一絲嫡母護育之恩。
  長圖遠略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齊武帝永明十一年),經過深思熟慮,孝文帝準備遷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史書上所講的原因太過簡單:“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寥寥數語,給人以孝文帝遷都好像衹是因為平城氣候所致。其實大謬!從道武帝拓跋硅以平城為都城,就不斷四處遷移人民聚集在平城周圍,計口授田,采取漢人制度,從事農業生産。六鎮兵民之糧,率多取於平城供應。後來,京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慢慢凸顯出來。明元帝時期,每逢欠收荒年,北魏大臣們最重要的朝議就是商量是否遷都。因為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用牲畜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沿途消耗多,成本也極其高昂。而洛陽處於北魏王朝的相對中心地帶,可以“通運四方”,加之平原地區交通便捷,民以食為天,這樣一來就解决了最根本的問題。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城的地理位置太接近北方蠻族柔然。道武帝、太武帝時代,鬍血勃勃,戰士兇悍勇武,自然可以把柔然打得嗷嗷狂逃,不敢輕易窺視。隨着北魏日益南擴,王朝的軍事實力和將士素質卻不升反降,打南朝沒問題,對付兇悍又多良馬的北方柔然仍有吃力之感。平城鄰塞,稍不留神,柔然鐵騎就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平城包圍起來,國都如果有了閃失,北魏王朝就有可能會轟然中坍。明朝之亡,其實就是亡於定都北京,使得滿洲鐵騎入關後可以飛速而至撲殺。明成祖朱棣雄豪,當時的明朝軍將都是和蒙古人打過仗並取勝過的爺們,無論體力和心理都有優勝感,因此在北京定都可以安然無恙。明朝末期,即使用剋隆技術製造一個百分百保真的明成祖重為皇帝,軍非昔日軍,將非昔日將,戰士們更是體格孱弱,安於享樂,清兵打來照樣玩完。因此,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不僅可以避開北來柔然的危險,又可以藉機南擴,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混一南北,成為中華正統帝王。
  當然,當時遷都的選擇,有洛陽和鄴城兩處地點。洛陽位於黃河南岸,鄴城處於黃河北岸。文成帝時代,大臣們的遷都之址多傾嚮於鄴城。因為冀、定二州的糧食、布帛是北魏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一直受正統儒學熏陶的孝文帝以華夏正朔自居,自然要定都傳統的京都洛陽。鄴城之地,曹操曾據之遙控漢朝,羯族石勒和前燕慕容氏也曾經營過,總讓人感覺定位不正。因此,孝文帝的洛陽之選,實可謂是費盡心思。
  孝文帝决計遷洛,又恐群臣不從,便以討伐南朝齊國為由,派人當朝卜卦。太常卿呈上卦象——“遇革”。
  孝文帝作欣然狀,“湯武革命,應於天而順於人1“群臣莫敢言”,大傢不知這位銳氣正盛的帝王葫蘆裏面賣的什麽藥,都不敢接茬兒。
  孝文帝的叔父、任城王拓跋澄出班,謹慎而又堅决地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南伐不合時宜。
  散朝後,孝文帝把拓跋澄喚入內宮,對叔父講出實言,“當時就卦論卦,我怕衆議紛紛,阻我大計,因此朕聲色俱厲,以威嚇文武群臣。我大魏興自北方,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為文治之都。移風易俗,其道誠難。朕欲以南伐為名遷都中原,卿以為何如?”
  皇帝講出實話,任城王拓跋澄也衹能附和:“陛下欲依憑中原以經略四海,正是周、漢興隆的氣象啊1
  孝文帝不放心,又問:“北人習常戀故,必將驚擾猶疑,怎麽辦呢?”
  拓跋澄此時回答果斷,“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聖機獨斷,那些人又能怎樣?”
  孝文帝大悅,連說:“任城王,你真是我的張良啊1
  雖然有數位大臣上書諫阻,孝文帝心意已决,拜辭文明太後永固陵後,率三十萬大軍,遍從文武,以南伐為名,浩浩蕩蕩嚮洛陽進發。
  十月,大軍到洛陽後,“霖雨不止。”孝文帝先下詔令“諸軍前發”,然後,他自己戎服乘馬,做出執鞭御驾親徵的模樣。
  文武大臣見狀,忽喇喇跪倒一片,紛紛攔阻。事先安排好的主要“演員”李衝作反對狀,高言道:“陛下南伐,天下人所不願,衹有陛下您一人想這樣做。為臣等敢以死諫阻,請陛下勿行1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三分一統晉業興
大好江山誰承繼(1)大好江山誰承繼(2)大好江山誰承繼(3)
“牝雞司晨”朝綱紊(1)“牝雞司晨”朝綱紊(2)“牝雞司晨”朝綱紊(3)
樹欲靜而風不止(1)樹欲靜而風不止(2)樹欲靜而風不止(3)
血肉橫飛殺戮始(1)血肉橫飛殺戮始(2)血肉橫飛殺戮始(3)
血肉橫飛殺戮始(4)攻伐大亂滿京城(1)攻伐大亂滿京城(2)
攻伐大亂滿京城(3)你方唱罷我登場(1)你方唱罷我登場(2)
你方唱罷我登場(3)你方唱罷我登場(4)你方唱罷我登場(5)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